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梁漱溟与马克斯·韦伯文化理论中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
1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in the Cultural Theories between Mr.Liang Shuming and Max Web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粱漱溟是中国现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之一,也是我国现当代历史上较早开始用比较学方法研究中西文化的学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主要宗教所代表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旨在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本书入手,研究二人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作者
王娜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5-90,共6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类型化
发生学
价值中立
理想模型
分类号
G04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9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5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年版..
2
美国学者艾恺(CuyAlitto) 王宗昱 黄建中译.《最后的儒家—粱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黄克剑 王欣编.《梁漱溟集》[M].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4
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5
黄克剑 王欣编.《粱漱溟集》[M].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共引文献
95
1
黄上国.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J]
.浙江社会科学,2004(4):186-192.
被引量:3
2
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98
3
邝少明,马作武.
《圣经》·儒典·民商法基本原则[J]
.学术研究,2004(8):75-82.
被引量:2
4
张兆曙.
生存伦理还是生存理性?——对一个农民行为论题的实地检验[J]
.东南学术,2004(5):104-112.
被引量:6
5
陈瑞红.
审美现代性中的纨绔主义[J]
.学术研究,2003(12):121-124.
6
李金.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显性制度化与隐性制度化[J]
.探索,2001(1):50-54.
被引量:29
7
杨恒达.
尼采与后现代性[J]
.外国文学,2004(6):41-47.
被引量:2
8
鲁品越.
货币化与价值世界的祛魅——现代化进程中货币功能的哲学透视[J]
.江海学刊,2005(1):34-40.
被引量:5
9
洪治纲.
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
.当代作家评论,2002(6):96-111.
被引量:11
10
樊兆鸣.
马克斯·韦伯与古代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2001(4):68-7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张暮辉.
梁漱溟与马克思·韦伯文化观之比较[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5):40-4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周良发.
义理研究的深化与学术视阈的拓展——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述评[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1):42-46.
1
冯天瑜.
两种文化协调发展随想[J]
.江汉论坛,1997(7):66-71.
被引量:3
2
周尚君,王泳杰,蔡飞.
韦伯论学术的合法性[J]
.理论界,2005(11):75-76.
3
徐秋涛.
文化安全及其界定的新尝试[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46-49.
被引量:1
4
向勇,陈娴颖.
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J]
.东岳论丛,2010,31(12):139-143.
被引量:17
5
张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新西学东渐”[J]
.青年与社会,2015,0(4):239-240.
6
陈炎.
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J]
.中国文化研究,1998(1):21-28.
被引量:7
7
何芸,杨尚勤,丁社教.
大数据时代文化生产的价值坚守——兼论价值中立的不合理性[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70-74.
被引量:1
8
司奉彦.
人文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94-97.
9
熊吕茂.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评析[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619-624.
10
崔树义.
简论社会学的批判特征[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2):68-70.
社会科学
2004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