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84,共4页
Cultural Relics
参考文献10
-
1李芳芝.河南泌阳秦墓[J].文物,1980(9):15-24. 被引量:42
-
2王文耀.《简明金文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
3《三代吉金文存》一一八·三.
-
4马承源.商鞅方升和战国量制[J].文物,1972(6):17-24. 被引量:16
-
5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科学出版社,2001年..
-
6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J].文物,1981(10):63-72. 被引量:9
-
7汤余惠.《战国铭文选》[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
8李学勤.秦国文物的新认识[J].文物,1980(9):25-31. 被引量:80
-
9.《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M].中华书局,1995年..
-
10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时代的“料”和秦汉时代的“半”》,《文史》第八辑,1980年.
共引文献144
-
1刘淮南.从燕京戎到古楼烦[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79-86.
-
2李裕杓.不其簋爲秦器説獻疑[J].青铜器与金文,2020(2):126-141.
-
3钱彦惠.战国秦汉时期的“市”“亭”铭刻考议[J].秦汉研究,2021(2):34-42. 被引量:1
-
4刘余力.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考释[J].文物,2020(1):75-78. 被引量:4
-
5赵成玉.三门峡秦人墓的发现与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65-67.
-
6李家浩.传赁龙节铭文考释——战国符节铭文研究之三[J].考古学报,1998(1):1-10. 被引量:8
-
7于保田.楚俑研究[J].东南文化,1998(4):86-98. 被引量:4
-
8陈晓华.东周列国铸币单位及比价研究[J].人文杂志,1993(5):81-87. 被引量:2
-
9汪宁生.从原始计量到度量衡制度的形成[J].考古学报,1987(3):293-320. 被引量:9
-
10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J].考古,1982(5):516-527.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50
-
1刘余力.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考释[J].文物,2020(1):75-78. 被引量:4
-
2曹锦炎.平阴鼎盖考释[J].考古,1985(7):633-635. 被引量:4
-
3杨文和,董琦.河南登封告城发现战国陶量[J].考古,1980(6):562-563. 被引量:2
-
4朱德熙,裘锡圭.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J].文物,1973(12):59-61. 被引量:37
-
5曹錦炎,吴振武.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1(2):24-25. 被引量:3
-
6胡振祺.太原检选到土匀錍[J].文物,1981(8):88-88. 被引量:8
-
7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74(1):13-44. 被引量:86
-
8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J].文物,1979(1):42-52. 被引量:84
-
9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J].文物,1959(7):50-54. 被引量:47
-
10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J].文物,1959(8):60-63. 被引量:31
引证文献7
-
1刘余力.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考释[J].文物,2020(1):75-78. 被引量:4
-
2蔡运章,赵晓军.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J].文物,2005(8):90-93. 被引量:14
-
3赵晓军.从考古材料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检校制度[J].四川文物,2006(6):58-65. 被引量:2
-
4刘余力.首垣鼎铭文考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10):63-65. 被引量:2
-
5李刚.释“■”兼论东阳合韵[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140-142. 被引量:1
-
6刘余力.莆子鼎铭文考略[J].文物,2021(7):83-86.
-
7刘艳菲,郎剑锋.三晋与东周王室、中山国、燕国量制问题研究[J].江汉考古,2023(4):102-111.
二级引证文献21
-
1岳晓峰.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字补释[J].儒藏论坛,2023(1):169-172.
-
2刘余力.王十一年大梁司寇鼎铭文考释[J].文物,2020(1):75-78. 被引量:4
-
3赵晓军,刁淑琴.洛阳宜阳发现秦铜鍪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05(8):88-89. 被引量:2
-
4李学勤.三年垣上官鼎校量的计算[J].文物,2005(10):93-94. 被引量:5
-
5赵晓军.从考古材料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检校制度[J].四川文物,2006(6):58-65. 被引量:2
-
6张仁杰.汉唐粮食亩产反映的度量衡问题[J].古今农业,2009(2):47-51. 被引量:2
-
7刘余力,褚卫红.战国信安君鼎考略[J].文物,2009(11):70-72. 被引量:5
-
8罗红侠.青铜器铭文中的食官考[J].文博,2010(4):59-63. 被引量:1
-
9胡长春,吴劲松.近十年来(2001-2010)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综述[J].学术界,2011(3):197-205. 被引量:2
-
10刘余力.首垣鼎铭文考略[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10):63-65. 被引量:2
-
1刘余力.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J].文物,2014(8):49-52. 被引量:2
-
2王银田.流散在日本的云冈石窟雕像[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9(1):74-80.
-
3鲁宁,周劲思.系列特稿:恭王府流散文物今何在(之一) 探寻恭王府昔日流散珍贵文物[J].艺术市场,2005(8):102-103.
-
4刘佑新,谢明刚.安县馆藏文物精萃[J].四川文物,2000(6):70-71. 被引量:1
-
5邱向军.谈流散文物的抢救与保护──纪念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成立25周年[J].中原文物,2000(5):59-62.
-
6刘余力.王二年相邦义戈铭考[J].文物,2012(8):63-65. 被引量:4
-
7李自让,李天影,赵家有.芮城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石刻造像[J].文物世界,1989(1):92-93. 被引量:1
-
8秦公.北京市文物商店藏《西楼苏帖》[J].文物,1980(10):86-87.
-
9孙克华.从文物商店工作实践来看流散文物的鉴定与民国瓷器的时代风格[J].江汉考古,2001(4):91-92.
-
10杨盛科.民族地区文物工作者的忧虑[J].中国民族,1994(8):4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