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野外观测和流变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相似物理实验重塑了铜陵矿集区印支-燕山期的构造格架;并采用"切片"与"剥层"的方法,分解透析了矿集区盖层的这一三维变形结构.其中,垂直于褶皱枢纽的系列切面观察,显示了实验模型与钻孔的剖面结构相似性;逐层剥离分析表明,模型各层的变形特征也与野外景观定性吻合.通过对模型与野外现象之间平面景观和垂向结构的对比分析,还发现此套构造格架有如下主要特征,即:(1)三套北东向"S"型褶皱群组成了区域构造平面格局的基本框架;(2)在整体一致的统一应力场中,不同部位、不同方位和不同层位中普遍可见不协调褶皱的分布;(3)与褶皱幅度向深部逐步衰减对应,断裂系统的发育是由下而上逐步扩张,且以低角度顺层滑脱断层为主体;(4)志留系层内流褶皱和劈理化高度发育的现象,反映印支-燕山期构造层的变形效应在此层趋于中止.这有可能暗示着志留系是该期脆-韧性变形转化的分界层次,其下伏岩系当属另一套不同性质变形产物的事实.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93-1001,共9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234051)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批准号:200101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1999043206)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批准号:0317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