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母婴保健保偿机制评价研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
出处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62-163,共2页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基金
台湾中流与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资助
参考文献5
-
1胡善联.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目标[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7-10. 被引量:8
-
2高开焰.认真贯彻落实两个《纲要》 努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2):70-73. 被引量:1
-
3王颖,江启成.我国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2):56-58. 被引量:28
-
4徐凌中,赵梅,刘兴柱,王俊玲,王兴洲,刘玉芹,孙晓筠,李维玲,许俊峰.母婴保健保偿制评价研究——背景、问题及研究框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9,19(10):36-37. 被引量:5
-
5徐凌中,温明祥,孙晓筠,韩晋华.母婴保健保偿制政策分析模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10):42-43.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9
-
1世界卫生组织宏观经济委员会.宏观经济与卫生:投资卫生领域促进经济发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
2王永柏 蔡郁恒.贫困山区妇幼保健机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1996,15(11):63-64.
-
3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专集.北京.2000,118-194
-
4李向东,汪早立.湖北省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1998,13(4):246-247. 被引量:3
-
5妇幼保健保偿制促进了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J].中国妇幼保健,1998,13(1):11-13. 被引量:4
-
6胡德宁,潘蔼荣.妇幼保健机构上等达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1998,13(3):135-136. 被引量:3
-
7曾芳玲.妇幼保健院以科研促专科发展的思路[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3):137-138. 被引量:6
-
8李佳华,宛文瑜.新形势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思路[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5):274-275. 被引量:12
-
9郝模,王小宁,尹爱田,潘明俊,陈政,马安宁,罗力,虞国良,赵树仁,郝超,郑益川,张黎明.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焦点问题、作用机制和发展战略研究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0,3(6):256-260. 被引量:22
共引文献38
-
1袁赛阳.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中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498-499. 被引量:2
-
2巩辉.强化乡村保健网建设 确保妇幼保健事业发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69-70. 被引量:1
-
3刘冬梅,王兴洲,袁长海,孙明章,崔宁.山东省农村节育手术保健保偿制度参保意愿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1):56-58.
-
4郑大喜.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3):26-28. 被引量:1
-
5周尚成,蔡乐,万崇华.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的方法学探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5):27-29. 被引量:22
-
6刘瑞萍,傅茂笋.我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702-1704. 被引量:10
-
7刘岩,温华影,步肇宏,刘苏华,何有琴,罗旺.山东省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995-2004年发表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15(3):70-75. 被引量:11
-
8郑冬芳.强化体制改革 提高妇幼保健质量[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06-1607. 被引量:2
-
9陆方,江启成.农村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041-2042. 被引量:10
-
10王克春.对经济学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清算——从健康福利的视角谈起[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10-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8
-
1姜为,许海凤,张仁贵,吴擢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7):34-35. 被引量:14
-
2赵蕴芝,谈月娣.产前检查对孕产妇及围产儿保健作用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4,16(8):397-398. 被引量:24
-
3毕育学,颜虹,李强,康轶君.西部农村村级卫生服务与保健促进措施的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69-70. 被引量:7
-
4薛玲,郭素芳,崔颖,吴匡时,赵凤敏.影响孕产妇住院分娩的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10-11. 被引量:12
-
5于荣,韩小英.经产妇妊娠及分娩现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2):65-67. 被引量:27
-
6徐晶.孕期保健管理与妊娠结局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6,19(1):59-61. 被引量:12
-
7杨玉茹,毛宗福,肖瑛,李贝,鲁轶,汪文新.农村孕产妇保健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43-1546. 被引量:23
-
8冯占春,侯泽蓉.贫困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利用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54-2556. 被引量:11
-
9朱连科,李立颖,李文敏.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体检两年结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07,4(03Z):78-79. 被引量:1
-
10宁美华.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23-322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3
-
1李治军,汪洋,王宏,唐晓君,黄俊霞,龙敏.重庆市项目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876-878. 被引量:5
-
2李治军,汪洋,王宏,唐晓君,龙敏.项目县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4):1981-1983. 被引量:13
-
3赵芳.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0):145-146.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张专,汪洋,唐晓君,王宏,龙倩.荣昌县农村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7):744-747. 被引量:9
-
2速存梅,叶汉风,袁彦玲,王建兰,张明秋.云南省农村育龄妇女出生缺陷预防服务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4):219-221. 被引量:4
-
3刘铁,汪洋,龙倩,李鹃.重庆荣昌县农村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9):1639-1641. 被引量:6
-
4曾缓,朱航,王天怡,王焱焱,黄修薇,汪洋.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产前保健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4813-4815. 被引量:1
-
5王桂萍.围产儿死亡人群监测分析与干预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5):2195-2196. 被引量:2
-
6杨欢.武汉市洪山区2006~2010年产科质量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160-161. 被引量:1
-
7朱航,Cristina Gelabert,林长坡,曾缓,汪洋.重庆产前检查服务利用障碍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078-5080. 被引量:3
-
8鲜恩英,陈瑞华,董海.拉萨市林周县农牧民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126-127. 被引量:3
-
9林毅途,徐雪琴,潘爱华,汤秀清,郑敏静,鲍尚雅.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9):1217-1218. 被引量:11
-
10朱中海,程悦,刘丹丽,杨雪,曾令霞.陕西省农村育龄妇女产前检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3):268-272. 被引量:16
-
1杨艳.强化体制改革 提高妇幼保健质量[J].健康必读(下),2010,1(8):159-159.
-
2李保平.贫困地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预防医学,2002,11(4):375-376.
-
3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J].中国家庭医生,2012(23):2-2.
-
4秦淑媛,郝文洪,刘燕,秦丽洁.母婴保健保偿对母婴健康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1995,10(5):272-273.
-
5刘宝凤,张士俊,何瑞霞,王明芝,田春华,白中霞.1988~1999年通州区孕产妇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1):37-39. 被引量:8
-
6张秀,李爱娜.妇幼卫生统计报表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山西妇幼卫生,1998,9(1):59-60.
-
7许冬梅,史晓群.第六讲 乡镇妇幼卫生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8,9(18):58-65.
-
8崔士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妇幼卫生管理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2002,18(11):4-5. 被引量:2
-
9毛瑛,杨昌国,党静萍,陈其明,王美娟,张仁吉,张婷婷,王明旭,胡书孝.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医改运行机制评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9):25-30. 被引量:7
-
10田伟.做好母婴保健保偿[J].山东卫生,2003(4):4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