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类系统、真值间隔和不可通约性——对库恩关于不可通约性的分类学解释之重建
被引量:13
Reconstruction of Kuhn's Taxology Explanation of Incommensurability
出处
《世界哲学》
2004年第5期41-57,共17页
World Philosophy
参考文献3
-
1Thomas S. Kuhn. Theory-change as structure-change: Comments on the sneed formalism[J] 1976,Erkenntnis(2):179~199
-
2Haim Gaifman. Ontology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part II[J] 1976,Erkenntnis(1):21~85
-
3Haim Gaifman. Ontology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J] 1975,Erkenntnis(3):329~353
同被引文献198
-
1陈静.女性主义批评本土化进程中的困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1):56-59. 被引量:1
-
2叶立国.“系统科学范式”研究述评[J].系统科学学报,2009,17(4):25-30. 被引量:5
-
3兰征.不可通约性和可比较性[J].哲学研究,1987(1):30-39. 被引量:3
-
4陈方.关于不可通约性问题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1(3):13-17. 被引量:2
-
5陈福康.论鲁迅的“直译”与“硬译”[J].鲁迅研究月刊,1991(3):10-17. 被引量:4
-
6兰征.不可通约性和科学的合理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3(5):9-16. 被引量:2
-
7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54-170. 被引量:290
-
8T.库恩,金吾伦.《结构》之后的路[J].世界哲学,1993(6):1-9. 被引量:8
-
9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3(1):108-115. 被引量:95
-
10周超,朱志方.不可通约性与科学合理性——库恩科学合理性理论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488-493.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3
-
1胡牧.“思想翻译”:一个哲学视域[J].江苏社会科学,2006(3):15-19. 被引量:1
-
2王越子.演化论、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不可通约性及其超越[J].天津社会科学,2007(3):90-92. 被引量:3
-
3柴华.用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浅析我国翻译范式的嬗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2-14.
-
4杨斌.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借用中的误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471-475. 被引量:12
-
5王善博.可能世界如何存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4):24-30. 被引量:1
-
6叶立国.国内外系统科学研究差异的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4(3):25-30. 被引量:7
-
7方在庆.库恩的身份认同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50周年[J].科学文化评论,2012,9(4):32-55. 被引量:5
-
8宋志润.库恩的“lexicon”概念评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9-15. 被引量:3
-
9杨永忠,周庆.国内外女性学研究差异的比较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3):78-82. 被引量:2
-
10黄建华.中西医结合逻辑和现实可能性的哲学分析(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8):8-1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37
-
1叶立国.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理性重建——“内外融合的非线性立体结构”[J].系统科学学报,2020,28(1):6-11. 被引量:9
-
2冯文坤.论翻译与翻译的生存本体论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2):112-118. 被引量:3
-
3张同健,蒲勇健.基于群体行为演化角度的社会福利扩展机制解析[J].当代财经,2009(5):24-27. 被引量:3
-
4王博.职业发展中的“人—职匹配”演化过程与职业指导的模式创新[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5-9. 被引量:2
-
5郭彤彤,陈亮.克拉申“监控理论”的意义[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6):641-645. 被引量:3
-
6曾永寿.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再探——兼论“范式危机”问题[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2(1):5-13. 被引量:1
-
7王琳.数字化语境下信息科学多元研究范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6):111-120. 被引量:4
-
8龙飞,朱晓敏.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国内翻译研究范式发展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26(11):113-117. 被引量:2
-
9胡新和.库恩“二象性”解读——论库恩科学哲学的若干特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1-8. 被引量:5
-
10孙永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哲学遗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16-18. 被引量:4
-
1Shi Yi-fei.Beyond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Empires through Discourse[J].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5(4):152-156.
-
2陈萍.译者的角色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5):116-117.
-
3姜波.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6):129-130.
-
4袁东敏.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现象看文化的不可通约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16(B05):33-34.
-
5陈历明.重审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5(4):75-81. 被引量:6
-
6袁东敏.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现象看文化的不可通约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8-120.
-
7薛红玲.小议俄汉动物名词民族文化同义词[J].俄语学习,2014(5):32-37.
-
8贾影.“零翻译”还是“不可译”——试与邱懋如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2002,23(4):75-77. 被引量:50
-
9万丹.库恩科学语言观的转变──对不可通约性的一种解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3):14-16.
-
10杜月蕾.从翻译的本质论归化与异化[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2,0(Z1):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