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3期55-58,共4页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参考文献6
-
1林贞爱.扬雄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
2郭璞.方言注·序.四部丛刊本[M].,..
-
3.语言学论丛[A].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C].上海:开明书店,1933.33-44.
-
4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76.
-
5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545、441、870、871、872.
-
6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90.679.
共引文献86
-
1丁光泮.扬雄尊孟思想浅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4-58.
-
2张兵.扬雄《法言》中的道家思想[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30-32. 被引量:2
-
3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4):26-31. 被引量:3
-
4鲁六.《汉语大字典》释义商榷[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4):44-48.
-
5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J].周易研究,2001(1):32-48. 被引量:9
-
6王春玲.探析定数量词“双”与“对”[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1):33-36. 被引量:2
-
7惠吉兴.宋代礼治论[J].史学月刊,2002(9):36-41. 被引量:2
-
8董治安.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3-20. 被引量:1
-
9尚学峰.两汉经学思潮与赋家创作意识的变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11-18.
-
10毕明良.人与人的实现——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87-9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9
-
1徐兴祥.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J].民族研究,1999(2):42-50. 被引量:5
-
2武玉环.论契丹民族华夷同风的社会观[J].史学集刊,1998(1):13-18. 被引量:10
-
3杨炳祥,陈金凤.十六国时期胡汉合作的再认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4):122-125. 被引量:1
-
4王俊拴.古代中国民族观与国家统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3):34-40. 被引量:5
-
5崔明德.关于建立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学科的构想[J].齐鲁学刊,1998(4):88-93. 被引量:4
-
6谷苞.略论司马迁的民族观[J].西域研究,1997(4):11-16. 被引量:4
-
7彭建英.论我国古代民族观的演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58-64. 被引量:20
-
8康建常.扬雄的语言观及其《方言》的价值[J].殷都学刊,1991,12(1):92-97. 被引量:5
-
9李敬忠.《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词试析[J].民族语文,1987(3):64-68. 被引量:14
-
10陈琳国.论中国古代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36-42. 被引量:11
-
1陈辽.论《金瓶梅》和文化传统[J].社会科学研究,1991(6):76-81.
-
2宋国扬.试由孔子的民族思想看今天的中华民族[J].黑龙江史志,2009(7X):40-41.
-
3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1-7. 被引量:19
-
4徐鸿,解光宇.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论[J].学术界,2015(5):162-169. 被引量:9
-
5孙涛.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意识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61-61.
-
6王植彬,魏沧波.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16(3):77-82. 被引量:1
-
7唐国军.元好问的民族观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3(1):81-86. 被引量:2
-
8陶绪.传统民族观念在近代的流变[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4,18(4):14-19. 被引量:1
-
9奂平清.从“罕言夷”看孔子的民族观——兼谈民族研究的理论自觉[J].文史哲,2017(1):110-123. 被引量:2
-
10吴忠民.略论近代中国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J].理论学刊,1986(1):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