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
被引量:
5
Analysis on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heory of viscera and flavors in the Internal Classic from the view point of Zhang Yuan - s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 ,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 ,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 ,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 ,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作者
李俊哲
机构地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研究》
2004年第6期8-9,共2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关键词
张元素
医学家
《内经》
五脏五味补泻/分析
金元时期
分类号
R223.1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5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1
张琦.素问释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98.
2
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58-259.
3
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2-167.
4
张毅云.《内经·素问》疑难问题助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3.
5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12-115.
共引文献
28
1
穆俊霞,张灿玾.
《素问释义》注释特点的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47-1048.
被引量:1
2
李海峰,陈农.
《素问·痹论》藏府痹小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39-41.
被引量:1
3
潘秋平.
“肝者,罢极之本”新解[J]
.四川中医,2008,26(2):37-37.
被引量:2
4
况彦德,黄河.
关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关”的思考[J]
.河南中医,2009,29(5):437-438.
被引量:5
5
彭达池.
“冬不按蹻”本旨之探讨[J]
.中医研究,2009,22(11):3-5.
6
金秀年,翟双庆.
从《内经》和《东医寿世保元》体质理论探讨心理特征与体质发病的关系[J]
.吉林中医药,2010,30(1):1-3.
被引量:6
7
陆珊珊,梅晓云.
脑与五官七窍的联系初探[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95-96.
被引量:3
8
黄玉燕,高思华,翟双庆,贺娟.
从北京市60年气象数据探讨运气的纪周期[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37-240.
被引量:5
9
邢玉瑞.
《素问·三部九候论》模式推理方法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240-241.
被引量:7
10
沈晓华.
《黄帝内经》英译中美学价值的损失与补偿[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704-70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55
1
谢强,张的风.
引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7(4):38-40.
被引量:1
2
王树荣,王欣,胡霜.
白术、茯苓归经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1076-1079.
被引量:5
3
史正新.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4-5.
被引量:12
4
温素萍.
张仲景对《内经》五味理论的运用与发挥[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1-4.
被引量:4
5
王树荣,翟继伟,盖英臣,郑群,孙明江.
天麻、桔梗、元胡归经的实验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9(1):44-46.
被引量:28
6
杨大坚.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08-1709.
被引量:10
7
王锡安.
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学说的局限性[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2-4.
被引量:3
8
李祖伦.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1-3.
被引量:3
9
张杰,李涢.
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开展中药归经理论实质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5-7.
被引量:15
10
张吉仲,马晨.
藏药余甘子归经的实验研究[J]
.河南中医,2007,27(5):26-2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5
1
邢玉瑞.
《内经》五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7,27(1):15-17.
被引量:10
2
黄田镔,黄晓朋.
《医学启源》学术成就析要[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19(1):58-59.
被引量:1
3
王瑾,梁茂新.
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532-1536.
被引量:10
4
梁天坚.
《内经》五味理论考释[J]
.广西中医药,2013,36(4):36-38.
被引量:2
5
丁凡,巩江,崔超,李玮,郝保华,刘建利,孙文基,倪士峰.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27-13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28
1
黄光强,梁洁,林婧,陈晓思,信晨曦,杨川川,周昱杉.
以黄芩为例的中药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20,29(3):285-292.
被引量:15
2
李硕,鞠宝兆.
《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
被引量:3
3
李晨光,由凤鸣,贾波.
用中医传统理论浅析免煎中药饮片的改革[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80-1181.
被引量:3
4
王瑾,梁茂新.
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对中药归经确定的影响[J]
.中医杂志,2012,53(8):635-638.
被引量:9
5
唐瑛,王科闯,沈宏春,万鹏,赖宇,张琦.
《内经》五味理论在《金匮要略》历节病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4):641-642.
被引量:1
6
禄颖.
从五脏功能特性论《内经》五味用药规律[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3):244-245.
被引量:4
7
毛宗衡.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22):30-30.
8
丁凡,巩江,崔超,李玮,郝保华,刘建利,孙文基,倪士峰.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27-130.
被引量:5
9
王威,张田,王晓霞,孙文燕,翟华强.
中医药分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性功效初步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2):84-87.
被引量:11
10
王瑾,梁茂新.
中药归经理论的发生学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478-1481.
被引量:13
1
袁建,任永叔,梁庭栋.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刍议[J]
.国医论坛,2013,28(6):52-53.
被引量:1
2
龚跃新,张根海.
中药归经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J]
.中医药研究,1990,6(5):23-24.
被引量:15
3
吴经耀,陈素红,吕圭源.
厚朴归脾、胃、肺经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48-150.
被引量:18
4
张轶晖,董尚朴.
王好古遣药制方的创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184-184.
被引量:4
5
王迪,田永衍.
从“五行五味互含”理论看《辅行诀》成书年代[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3):153-156.
6
张轶晖,董尚朴.
易水学派罗天益遣药制方的创新[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3):176-177.
被引量:3
7
程健,狄留庆,姚映芷,单进军,康安,赵晓莉.
中药归经理论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方法探讨[J]
.中成药,2014,36(10):2176-2180.
被引量:13
8
赵宗江,胡会欣,张新雪.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化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5-7.
被引量:15
9
赵宗江,张新雪.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5):5-7.
被引量:3
10
黄建忠.
中药归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37-37.
被引量:3
中医研究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