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新说
被引量: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既不是“泛神论”,也不是“生之哲学”,而是中西哲学思想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唯自我论”,“唯自我论”的基本内容为“我”即“力”即“神”即“宇宙意志”,这一哲学思想的形成是由郭沫若所身处的时代最终决定的。
作者
伍世昭
机构地区
惠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1年第3期13-23,共11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关键词
泛神论
生之哲学
唯自我论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7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
1
郭沫若论创作[M].
同被引文献
97
1
阎嘉.
早期郭沫若与现代生命哲学[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0-65.
被引量:8
2
张毓茂.
郭沫若与泛神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9(3):30-36.
被引量:1
3
张牛.
郭沫若早期如何受庄子的影响[J]
.社会科学研究,1986(5):48-50.
被引量:1
4
金岳霖,钱耕森.
中国哲学[J]
.哲学研究,1985(9):38-44.
被引量:90
5
张琢.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思想简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85(5):167-184.
被引量:2
6
顾炯.
《女神》与泛神论[J]
.文学评论,1979(1):38-49.
被引量:3
7
李保均.
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探源[J]
.文学评论,1980(1):112-119.
被引量:6
8
李保均.
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思想和作品[J]
.社会科学研究,1979(2):15-25.
被引量:1
9
王大敏.
论郭沫若早期思想、诗歌和泛神论的关系[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47-53.
被引量:1
10
周成平.
泛神问题与郭沫若的后期诗作[J]
.江苏社会科学,1992(1):104-10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5
1
陈晓春.
《女神》、《屈原》的本原精神及谱系探究[J]
.当代文坛,2007(6):96-100.
被引量:2
2
王海涛,陈晓春.
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研究述略[J]
.郭沫若学刊,2009(4):19-23.
被引量:3
3
王玉春,胡博雅.
溯源与重审:新世纪以来的《女神》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3(2):45-50.
4
伍世昭.
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J]
.中国文学研究,2003(3):71-75.
被引量:3
5
宫富,刘骋.
“天人合一”:郭沫若早期思想的核心[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8-123.
二级引证文献
8
1
佀同壮.
“自然流露”:中西融会中的郭沫若情绪诗学[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00-103.
2
王艳,陈小妹.
生命诗学的深层律动——宗白华、郭沫若文缘关系比较[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12):51-53.
被引量:1
3
谭继和,魏红珊.
走向“文化中国”的解读——近十年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郭沫若学刊,2012(4):10-22.
被引量:1
4
王玉春,胡博雅.
溯源与重审:新世纪以来的《女神》研究[J]
.郭沫若学刊,2013(2):45-50.
5
王玮.
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与思想探析[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5,32(2):173-176.
被引量:1
6
易彬.
域外文化传播与中国作家研究空间的拓展——从“郭沫若与荷兰”相关文献说起[J]
.求索,2018(4):145-152.
7
尚晓进.
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一种思想史的考察[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6):20-37.
被引量:6
8
张放.
郭沫若绿色文论的生态诗学[J]
.青年文学家,2014,0(11X):35-35.
1
张建涛,尤斌.
由“自我”论宗教信仰的危机[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0):213-214.
2
高云赤,陈宇.
先秦诸子人性论散评——兼谈我们的人性观[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22-23.
3
陈抗,陈计敏,朱韩兵.
浅谈拉康在自我论上对弗洛伊德的超越[J]
.宿州学院学报,2008,23(1):28-29.
4
刘高岑.
巴尔斯的语境自我论评析[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11):98-103.
被引量:1
5
顾坤华.
大学生“自我论”新议[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2):68-71.
被引量:2
6
王嘉.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自我”理论[J]
.理论界,2013(8):103-106.
7
黄帅.
古人取名:生猛又讲究[J]
.文史博览,2017(4):21-23.
8
刘斌.
ipseity的限度:评利科对主体性的非自我论辩护[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5):46-50.
被引量:1
9
杨云飞.
从康德的“自我”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286-287.
10
车文博.
奥尔波特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探新[J]
.心理学探新,2000,20(4):3-7.
被引量:8
郭沫若学刊
200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