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迷途堕深渊
参考文献7
-
1金雅琴,李冬林.我国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1):59-63. 被引量:25
-
2王铁娟,赵一之.蒙古高原绣线菊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4):419-426. 被引量:7
-
3陆玲娣.中国蔷薇科绣线菊亚科的演化、分布——兼述世界绣线菊亚科植物的分布[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4):361-375. 被引量:31
-
4郑万钧主编,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树木志[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
5北植创业,汉枫集团编著,朱仁元,徐霞.园林彩色植物图谱[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
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畜牧业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M]农业出版社,1996.
-
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科学出版社,1974.
二级参考文献23
-
1刘全儒,尹祖棠.《河北植物志》绣线菊属的订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2):269-271. 被引量:4
-
2李朝銮.蔷薇科原始属植物叶表皮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89,27(3):178-183. 被引量:16
-
3陆玲娣.中国蔷薇科绣线菊亚科的演化、分布——兼述世界绣线菊亚科植物的分布[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4):361-375. 被引量:31
-
4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1(1):1-22.
-
5俞德浚.1974.蔷薇科.中国植物志第36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6[9]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栽培植物名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38-39.
-
7[10]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北京植物园栽培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80-85.
-
8陈为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
9Zhang S Y,Blumea,1992年,37卷,1期,81页
-
10黄观程,世界植物区系区划,1988年
共引文献52
-
1方建新,程周旺.安徽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永续利用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6,8(5):54-56. 被引量:1
-
2李杰,金研铭,王洪涛,马丽华,刘世荣.长春地区六种绣线菊属植物耐旱性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1(10):56-59. 被引量:3
-
3卫守喆,毕力夫,章晶,俞腾飞.绣线菊的研究概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28(2):145-148. 被引量:9
-
4王海亮,姚冠忠,韩军旺,张莹,李冬林.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栽培利用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6):61-64. 被引量:6
-
5谢华辉,杨莉莉,包志毅.绣线菊属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前景[J].林业科学,2006,42(7):104-112. 被引量:16
-
6瞿素萍,李树发,苏艳,唐开学.李叶绣线菊叶片和叶柄再生体系的建立[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91-691. 被引量:4
-
7徐倩,王奎玲,刘庆华,刘庆超.华北绣线菊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37(1):38-39.
-
8解恒才,王瑾,张建军.珍珠绣线菊抗寒性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7(2):20-21. 被引量:1
-
9冯楠楠,张超,樊超,刘慧民.6种绣线菊抗寒能力的比较[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565-568. 被引量:14
-
10季昆,武宇坤,赵景峰,郭启高.绣球绣线菊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南方农业,2008,2(1):15-18. 被引量:2
-
1海瑟·艾玛丽,科林·金,高婷婷.赛马大会[J].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0(11):43-43.
-
2叶生.说企业,文化如水[J].商业文化,2005(3):10-10.
-
3邱家政.领会讲话精神 坚持群众路线——学习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一点体会[J].广西烟草,2011,0(1):49-49.
-
4先贤留下的名言[J].党课,2007(9):32-33.
-
5蔡建军.遏欲制贪守廉洁[J].中国监察,2014(5):25-25.
-
6海剑.女大学生的家教迷途[J].公安月刊,2000(4):51-54.
-
7肖岳.内蒙古银行原董事长姚永平“四宗罪”[J].法人,2017,0(5):84-84.
-
8罗国平.我说“相马”与“赛马”[J].党员干部之友,2002,0(2):52-53.
-
9魏大业.台湾当局正在往迷途上“拼”[J].台声,2002(5):1-1.
-
10办好刊物慰先贤[J].中国民政,1997(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