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低阻油层地质认识方法及应用——以河南稀油油田为例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根据油气成藏原理 ,以河南稀油油田为例 ,探讨了识别低阻油层的综合地质方法 ,提出无论何种成因的低阻油层其形成必然符合区域油气成藏规律的观点。在搞清工区油气成藏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对低阻砂体展布特征及圈闭条件研究 ,结合地层含油气显示资料 ,能够准确判断低阻储层的含油气性。王集、魏岗油田的应用实例表明 ,该方法简单实用。
作者
李红
王国兴
淡申磊
崔英
党新旭
王艳丽
机构地区
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出处
《河南石油》
2004年第B06期21-22,25,共3页
Henan Petroleum
关键词
河南油田
低阻油层
地质方法
应用
分类号
TE11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43
1
孙凤华,王振平,曲直,王运通.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油层识别标准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3,18(z1):12-13.
被引量:7
2
奥立德,柳春松.
MQ油田阜三段低电阻油层的判别和认识[J]
.海洋石油,2004,24(2):84-87.
被引量:9
3
杜旭东,顾伟康,周开凤,刘运备,林纯增.
低阻油气层成因分类和评价及识别[J]
.世界地质,2004,23(3):255-260.
被引量:49
4
寇永强.
大型压裂技术在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应用——以梁家楼油田梁112块为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61-62.
被引量:21
5
冯春珍,林伟川.
SU气田低电阻率气层的成因及测井解释技术[J]
.测井技术,2004,28(6):526-530.
被引量:17
6
冯之红.
低阻油层岩石特性及流体识别方法研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18(2):19-21.
被引量:3
7
张卫刚,刘朝东,王秋霞,高怀琳,韩天佑.
低阻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及研究意义[J]
.河南石油,2005,19(2):31-32.
被引量:8
8
李薇,田中元,闫伟林,刘峥君,尹海英.
Y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及RRSR识别方法[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60-62.
被引量:22
9
李浩,刘双莲,吴伯福,刘伟兴.
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的3个尺度及其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23-125.
被引量:26
10
谢光宇.
低电阻油层测井方法在江汉油区的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18(4):29-3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赵留运,陈清华,刘强.
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现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1):22-25.
被引量:16
2
淡申磊,张君,李黑龙,张红漫.
双河油田低阻油层识别方法[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3):42-43.
被引量:4
3
淡申磊.
双河油田低阻油层的识别研究与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05X):270-27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郑维才,陈为贞,高聚同,杨黎.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低阻油层研究与挖潜[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45-47.
被引量:5
2
赵国欣.
改进的双水模型在曲堤油田低电阻油层中的应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6):49-51.
被引量:7
3
宋延杰,唐晓敏.
低阻油层通用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J]
.中国科学(D辑),2008,38(7):896-909.
被引量:17
4
淡申磊,张君,李黑龙,张红漫.
双河油田低阻油层识别方法[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3):42-43.
被引量:4
5
淡申磊.
双河油田低阻油层的识别研究与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05X):270-272.
被引量:3
6
石宁,张超谟,胡松,陈小波,杨宁,黎晗.
渤海油田绥中1井区粘土矿物成分对测井评价的影响[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3):84-87.
被引量:4
7
向俊铭,秦启荣,李虎,王志萍,刘廷.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气藏的裂缝识别[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4):40-42.
被引量:4
8
廖明光,苏崇华,唐洪,姜巍.
W油藏粘土矿物特征及油层低阻成因[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5):70-74.
被引量:18
9
程妮,李和,张锦峰,周冕,张海龙.
靖边青阳岔油区低阻油层形成因素分析[J]
.特种油气藏,2010,17(6):60-62.
被引量:11
10
余琪祥,路清华,朱永辉.
天山南区块白垩系—第三系低阻气层特征及成因分析[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108-114.
被引量:6
1
陈福安,黎足意,沈国敏,李长宏.
低渗透油田开发后期调整井固井技术[J]
.河南石油,2000,14(3):36-39.
被引量:5
2
卢铁工.
地质综合分析识别低阻油层[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33(19):188-188.
3
吴荷香,宋秉忠,李家明,王凯.
偏心分注水力声波解堵增注技术[J]
.石油钻采工艺,2001,23(5):71-73.
被引量:1
4
刘欣.
河南油田地应力场变化趋势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0):316-318.
5
何虫斤睿.
油田开发后期地质方法的改善与探讨[J]
.中国化工贸易,2013,5(5):15-15.
6
乔辉.
高含水期河流相储层剩余油研究[J]
.油气地球物理,2013,11(4):57-60.
被引量:1
7
曲伟.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2010,7(2):240-242.
被引量:5
8
淡申磊,张君,李黑龙,张红漫.
双河油田低阻油层识别方法[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3):42-43.
被引量:4
9
Alan R.Huffman,周秀斌.
应用地质方法预测孔隙压力[J]
.国外油田工程,2001,17(11):19-21.
10
江春明,胡兴中,张晓武,陈丙申,孙龙.
冷家油田低阻储层测井二次解释模型研究[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2):59-61.
被引量:22
河南石油
2004年 第B0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