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蜀人南迁考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史载,蜀王族曾有南迁之举。然记载简略,疑点颇多,前辈学者虽作了一些探讨,但尚有问题未能解决。因此,有必要再对蜀人南迁问题进行考察。
作者
孙华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42-48,共7页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蜀人
安阳王
蜀王
蚕丛
华阳国志
夜郎国
鳖灵
蜀志
周庄王
秦灭蜀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9
同被引文献
208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1
孙华.
鳖灵名义考——兼论鳖灵与蜀开明氏的关系[J]
.四川文物,1989(5):17-24.
被引量:6
2
沈仲常,孙华.
楚国灭巴考[J]
.贵州社会科学,1984(6):52-56.
被引量:13
3
徐中舒.
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J]
.思想战线,1977,3(4):75-82.
被引量:22
4
蒙文通.
巴蜀史的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5):41-89.
被引量:55
5
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2.
二级参考文献
1
1
罗开玉.
“鳖灵决玉山”纵横论——兼析《蜀王本纪》的写作背景[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1):69-77.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89
1
李钊.
唐代四川农业研究趋向述论[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9(1):51-72.
2
向明文.
东周秦汉时期巴蜀文化铜戈组合制度初探[J]
.边疆考古研究,2022(1):176-194.
3
周曰琏.
四川芦山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J]
.考古,1991(10):892-901.
被引量:9
4
王有鹏.
犍为巴蜀墓的发掘与蜀人的南迁[J]
.考古,1984(12):1114-1117.
被引量:9
5
王海平.
庄蹻入滇略探[J]
.贵州社会科学,1990(4):53-57.
被引量:3
6
孙华.
羊子山土台考[J]
.四川文物,1993(1):3-7.
被引量:6
7
吴怡.
试析巴蜀青铜器上的虎图像[J]
.四川文物,1991(1):22-27.
被引量:6
8
王海平.
庄入滇新探[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1):85-88.
被引量:1
9
陈剑.
大渡河中游先秦文化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9-53.
被引量:2
10
李凯.
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学范式[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119-12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208
1
石硕.
汉代西南夷中“巂”之族群内涵——兼论蜀人南迁以及与西南夷的融合[J]
.民族研究,2009(6):72-79.
被引量:11
2
彭徐.
四川邛海黄蚬、河蚬、刻纹蚬的分布及消失[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4):95-96.
被引量:5
3
蒙默.
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J]
.历史研究,1985(1):11-32.
被引量:42
4
杨文成,陈显双.
四川宝兴汉塔山战国土坑积石墓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1999(3):337-366.
被引量:24
5
徐学书.
关于滇文化和滇西青铜文化年代的再探讨[J]
.考古,1999(5):75-84.
被引量:30
6
栾丰实.
四川开县余家坝战国墓葬发掘简报[J]
.考古,1999(1):53-59.
被引量:15
7
冯永驱,陈伟汉,全洪,李灶新.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J]
.文物,2000(9):4-24.
被引量:28
8
郭树云.
中国雕版印刷术向日本传播的途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2):126-130.
被引量:2
9
刘成基,杨少祥.
广东博罗县园洲梅花墩窑址的发掘[J]
.考古,1998(7):28-44.
被引量:23
10
雷玉华,朱章义.
成都市光荣小区土坑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98(11):21-28.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1
1
杨玉华,罗静.
试论天府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互鉴[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43-59.
被引量:1
2
陈逸阳.
金沙遗址出土蛙形金箔与壮族背带蛙纹对比研究[J]
.形象史学,2023(3):140-154.
3
石硕.
汉代西南夷中“巂”之族群内涵——兼论蜀人南迁以及与西南夷的融合[J]
.民族研究,2009(6):72-79.
被引量:11
4
陈显丹.
凉山州青铜文化的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2002(4):73-77.
5
石硕.
“蜀曰邛”:古蜀国的邛人及相关问题探讨[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6-22.
被引量:5
6
石硕.
汉晋之际西南夷中的“叟”及其与蜀的关系[J]
.民族研究,2011(6):71-81.
被引量:5
7
向明文.
巴蜀文化墓葬出土铜刀类型、分区与分期研究——兼谈环首刀的来源问题[J]
.边疆考古研究,2016(2):239-263.
被引量:1
8
王凯.
“雒人”及其南迁路线考[J]
.中华文化论坛,2018,0(2):80-86.
被引量:1
9
曾宇,杨硕,李映福.
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镀锡铜器及相关问题[J]
.考古,2024(2):78-88.
10
龚世扬.
牛耕传入岭南的时间与推广普及问题新探——基于文物考古资料的再认识[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24(4):33-39.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陈逸阳.
金沙遗址出土蛙形金箔与壮族背带蛙纹对比研究[J]
.形象史学,2023(3):140-154.
2
屈小玲.
中国西南与境外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及其研究述略[J]
.西北民族研究,2011(1):172-179.
被引量:31
3
石硕.
汉晋之际西南夷中的“叟”及其与蜀的关系[J]
.民族研究,2011(6):71-81.
被引量:5
4
陈东,刘辉强.
国与族:试论古蜀与邛的关系[J]
.中华文化论坛,2012(5):9-15.
5
石硕.
藏彝走廊历史上的民族流动[J]
.民族研究,2014(1):78-89.
被引量:55
6
周宏伟.
从湖泊名称到聚落名称——“成都”的由来与含义探索[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30(4):5-21.
被引量:1
7
周智生,杨健.
国家认同视阈下越南骆越文化的研究流变——以对“安阳王建瓯骆国”史料解读为线索[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5):38-45.
被引量:2
8
段红云.
汉代“西夷”及其与王朝国家的关系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3):132-138.
9
王子今.
秦汉时期中外关系史研究40年[J]
.贵州社会科学,2021(6):85-97.
被引量:3
10
李钊,杨世文.
“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
.中华文化论坛,2021(4):47-66.
被引量:6
1
冯广宏.
试论都江堰的兴建与蜀王开明的关系[J]
.天府新论,1985(1):52-55.
2
张启成.
古蜀杜宇神话传说新探[J]
.贵州社会科学,1990(6):48-50.
被引量:2
3
屈小强.
西南各民族先民竹图腾崇拜及其遗存[J]
.贵州文史丛刊,1992(4):78-84.
被引量:1
4
《贵州民族研究》总33—36期目录索引[J]
.贵州民族研究,1989,9(1):166-170.
被引量:1
5
陆云坚.
夜郎族属问题补证[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S1):282-286.
被引量:1
6
金永堂.
鳖灵凿宝瓶口 李冰修都江堰[J]
.社会科学研究,1982(6):78-79.
被引量:1
7
李孝友.
有关竹王史料及遗迹考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3(4):36-40.
8
关荣华.
试论古蜀人的迁徙与西南各族的融合——兼析彝民族的形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0(2):92-98.
被引量:3
9
杨伟立.
褒斜道是蜀人走向关中、中原的通道[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31-35.
被引量:2
10
徐中舒.
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J]
.社会科学研究,1979(1):99-103.
被引量:25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