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7
-
1道格拉斯.雷伯克,饶志明,张斌.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模式[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3):36-42. 被引量:3
-
2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例的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4(4):117-120. 被引量:9
-
3姚伟钧.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J].探索与争鸣,1996(4):28-29. 被引量:7
-
4梁英明.从东南亚华人看文化交流与融合[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4):32-38. 被引量:7
-
5邹振环.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J].史林,2007(4):137-149. 被引量:22
-
6王年文,毕翼飞.论陶瓷产品形态与各造型要素的关系[J].中国陶瓷,2007,43(9):40-41. 被引量:3
-
7美食家们的鉴赏[J].今日中国,1984(3):6.(余不详).
-
8金文伟,万斐.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谈我国陶瓷餐具的文化设计[J].陶瓷研究,2009,24(2):79-80. 被引量:5
-
9林宏卫.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105-105. 被引量:3
-
10浦云.绿色餐饮与可持续协调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3):21-2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彭麦福,李中扬.创意产业语境下河北辛集农民画的设计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2):106-109. 被引量:4
-
2赵勤,杜一舟.喜庆元素在网络购物宣传中的运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4):88-90.
-
3陈肖英.中华饮食文化的流变与华人谋生策略--基于20世纪荷兰中餐馆华人的研究[J].世界民族,2020(4):115-126. 被引量:5
-
4董昳云.娘惹串珠鞋珠绣工艺与中国元素美学意识研究[J].服装设计师,2020(11):116-120.
-
5彭雨晴,海诚.娘惹文化的影视剧建构与区域化传播[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34(1):80-86. 被引量:1
-
6洪晓.《小娘惹》在新加坡和中国的生产、传播和接受[J].华文文学,2023(6):86-94.
-
7陈宣霖,刘冰寒,朱佳月.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12):54-60.
-
8高超,洪子瑶.国产剧跨地域书写中南洋文化景观的叙事建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4(1):99-105.
-
9万丝雨.日用陶瓷产品中“礼”应用的相关研究[J].陶瓷,2024(7):73-75.
-
10刘炼,卢新燕.厦门珠绣海上丝绸之路路径发展及传承流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41(10):81-88. 被引量:3
-
1张清宏.宋代饮食业的餐饮环境[J].烹调知识,1996,0(11):32-32.
-
2吴远鹏.海外华侨华人与泉州地方志事业[J].中国地方志,2002(6):65-67.
-
3郭尚义.以商养文 商文并举——记新加坡著名作家、企业家周颖南[J].炎黄纵横,2006(12):50-51.
-
4蔡新生.浅谈海外华侨华人发展的新特点[J].东南学术,1998(6):114-115.
-
5廖小健.海外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3):14-20. 被引量:2
-
6丘桓兴.饺子的源流和习俗[J].民俗研究,1989(2):60-63. 被引量:1
-
7陈娟娟.浅析甘肃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J].丝绸之路,2011(20):59-61. 被引量:7
-
8孔远志.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下)[J].郑和研究,2008(1):34-43.
-
9纪岑.聚焦海外华侨华人[J].今日中国,2016,0(12):6-6.
-
10邱淑群.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J].华人时刊,2016,0(1):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