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超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思考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范式"作为非历史学科的概念与理论,引发了中国史学界关于"革命史范式"转换到"现代化范式"的广泛关注与研讨。各式各样的史学"范式"模型的提出,有利于开拓人们认识历史的视角,丰富历史的本来面目,并赋予历史生命力观感。基于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就可以采取不同的"范式"(工具)进行整合研究;而运用不同的"范式"模型,分时期、地域、特点等构架人类历史文明的多层次与立体性,更利于探求历史本质。
作者
王兆辉
机构地区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沧桑》
2007年第5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范式
革命史范式
现代化范式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
1
董正华.
当代(1996~1997)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1998(2):103-107.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
1
郭天祥.
近年来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评述[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2):33-39.
2
郭天祥.
唐德刚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及其意义[J]
.学术论坛,2006,29(1):87-90.
被引量:5
3
安宝.
早期现代化视阈下的地权交易[J]
.兰州学刊,2015(1):71-75.
同被引文献
10
1
沈怀兴.
汉字体系形成问题的再认识[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1):53-56.
被引量:1
2
张邦卫.
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92-96.
被引量:10
3
[美]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9.
4
李国文.汉语的无奈[J].语文建设,2000,(4).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308,270,32.
6
[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白寅.
数字传媒时代的汉语诗歌[J]
.学习与探索,2008(6):185-187.
被引量:3
8
安秉哲,张学伟.
从“欧佩克”和“PK”个案看外来语的引进与社会语言环境[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04-108.
被引量:1
9
曹智频.
媒介偏向与文化变迁:从伊尼斯到麦克卢汉[J]
.学术研究,2010(8):129-133.
被引量:20
10
欧阳军喜.
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J]
.史学史研究,2003(2):58-67.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2
1
张莲英.
汉语体系的裂变与审美范式的整合[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86-90.
2
史经霞.
移动终端时代的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管窥[J]
.东方企业文化,2014(8S):187-18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少凡.
移动终端时代的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研究[J]
.才智,2019(34):132-132.
2
崔娜娜.
移动终端时代的德语教学探索[J]
.青春岁月,2015,0(23):176-177.
1
张剑平:中国近代史“重写”之论可以休矣[J]
.求是,2015(7):64-64.
2
柴大林.
李鸿章研究中的“范式”问题[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2):83-85.
3
左玉河.
超越与重建:新社会史、新革命史与“当下开放”的近代史[J]
.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5):72-72.
4
曹守亮.
探求历史本质 凝练道路自信——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读后[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20(5):115-119.
5
马海国,李华.
传统互动视野中回族史学史的建构[J]
.民族艺林,2015(4):5-10.
6
刘春华,朱宝杨.
维柯与马克思关于历史本质的理解[J]
.东方企业文化,2013(9S):154-154.
7
陈楠.
对近年出现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看法[J]
.资治文摘,2015,0(7):22-23.
8
孙钦梅.
中共党史研究范式问题探讨[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16-26.
被引量:9
9
黄广友.
回应“挑战”:刘大年晚年关于革命史范式的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75-85.
被引量:2
10
蔡礼强.
中国近代史两大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12):86-91.
被引量:4
沧桑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