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仁”与“爱”浅析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在东西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仁"与""爱"是儒家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仁"植根于人本主义传统,而"爱"植根于神本主义传统。笔者试通过浅析"仁"与"爱"思想对儒学和基督教及至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
石晓静
机构地区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出处
《沧桑》
2007年第4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儒学
基督教
仁
爱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6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林火生.
孔子“仁爱”观与基督教“爱人”思想比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634-636.
被引量:3
2
朱虹,董灵.
在爱中相逢——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的比较[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8(4):28-32.
被引量:3
3
孙文娟.
儒教之仁与基督教之爱[J]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24-27.
被引量:8
4
鲍晓东.
略论仁爱和神爱——从《论语》、《新约》出发[J]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2):62-63.
被引量:1
5
韩作珍,彭舸珺.
爱:基督教学说之灵魂[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47-50.
被引量:2
6
朱寰.
儒学与基督教道德哲学核心理念的异同[J]
.甘肃社会科学,2003(5):53-55.
被引量:2
7
朱全红,张苹英.
儒家"仁爱"伦理与基督教"博爱"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3-5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8
1
[1]刘晓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
[2]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
3
[3]莫尔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
《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年10月.
6
韩秀丽等.四书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7
杨凤贤.论语[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7.
8
[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17
1
李秀娟.
儒家和伊斯兰“爱”观之比较[J]
.文教资料,2008(29):52-54.
2
陈晓雷.
略谈孔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7):83-85.
被引量:2
3
苏丽娜.
孔子“仁”的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之比较[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20(4):59-62.
被引量:4
4
车红兰.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消费导刊,2007,0(13):193-193.
5
徐军.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与方法综述[J]
.消费导刊,2007,0(12):192-192.
被引量:1
6
关静.
神本主义之爱[J]
.天中学刊,2009,24(6):62-65.
被引量:1
7
李春华.
基督教“博爱”与儒家“仁爱”之共同现实价值[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9(4):43-46.
8
耿雪.
东西方人性中共同的奇葩——《论语》之“仁”与《圣经》之“爱”[J]
.神州,2011(7):3-4.
9
吴晓红.
妈祖“大爱”与基督“圣爱”的文化比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78-79.
10
周飞.
论北村《玻璃》中的诗人形象[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6):52-5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4
1
于建星.
仁爱、功利与权利:弱势群体保护理由的评述[J]
.学术论坛,2008,31(3):89-93.
被引量:1
2
李光福.
论老子的仁爱观[J]
.广东社会科学,1999(2):94-98.
被引量:4
3
吴光.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J]
.文史哲,1999(3):81-83.
被引量:11
4
臧乐源.
弘扬仁爱思想 促进社会发展[J]
.文史哲,1999(2):66-71.
被引量:8
5
张奇伟.
论孟子的仁学[J]
.管子学刊,1994(1):29-33.
被引量:9
6
萧萐父,郭齐勇.
气论与仁学之间的张力——读《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J]
.哲学研究,1991(6):77-80.
被引量:1
7
张践.
儒家“仁”学的现代意义[J]
.孔子研究,1992(4):3-10.
被引量:2
8
王树人.
《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J]
.孔子研究,1991(1):15-20.
被引量:9
9
冯友兰.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J]
.孔子研究,1989(3):3-4.
被引量:50
10
张岱年.
探索孔子思想的真谛——六十年来对于孔子思想的体会[J]
.孔子研究,1989(3):32-3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杨清虎.
“仁爱”思想研究三十年略述[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8-72.
被引量:1
2
杨清虎.
近三十年“仁爱”思想研究综述[J]
.华夏文化论坛,2015(2):27-4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亚芳.
儒家仁学与高校师德的培育[J]
.传播与版权,2020(6):190-192.
1
安冬.
孔孟思想中的“仁”与“爱”——基于人性论的视角[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9):86-87.
2
孙文娟.
儒教之仁与基督教之爱[J]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24-27.
被引量:8
3
梁源长.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德育教育观——从《论语》和《理想国》说起[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3):170-170.
4
王广宇.
人本思想、道德精神与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J]
.中华儿女,2001,0(4):6-13.
5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2001(3):9-13.
被引量:20
6
陈建明.
人伦之道与基督之道——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比较研究的一个视角[J]
.科学.经济.社会,2005,23(4):83-86.
7
陈超.
“仁”与“爱”:孔子与耶稣伦理观之比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24-28.
8
周悦娜.
宗教文化中“仁”与“爱”的境界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13(6):67-68.
9
李华.
基督教的延续探析[J]
.大观周刊,2012(31):30-30.
10
高深.
神本主义对专制和民本的超越——墨家“尚同”说评议[J]
.职大学报,2014(6):20-23.
被引量:2
沧桑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