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新世纪”的边界与“新世纪乡土小说”的边界——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转型研究之一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乡土小说进入新的21世纪已逾7年,此间的全部出产,自然都可顺理成章地称之为"新世纪乡土小说"。仅就时间而言,中国乡土小说已确凿无疑地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世纪"。换言之,这里所说的中国"新世纪乡土小说",如果仅就历史时序而言,
作者
李兴阳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86-92,共7页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新世纪文化
中国乡土小说
中国社会转型
转型研究
城市文学
世纪初
边界
新时期
工业文明
全球化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32
同被引文献
41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1
1
雷达.
坚持前瞻特色 拓展当代精神——对《文艺争鸣·当代文学版》的祝贺与期望[J]
.文艺争鸣,2007(2):26-26.
被引量:2
2
吴思敬.
“新世纪文学”,还是“世纪初文学”?——关于当下文学命名的思考[J]
.文艺争鸣,2007(2):36-37.
被引量:5
3
李兴阳.
从文化想象到重新发现——近年西部小说作家群及其创作综论[J]
.文学评论,2006(5):86-93.
被引量:7
4
雷达,任东华.
“新世纪文学”:概念生成、关联性及审美特征[J]
.文艺争鸣,2006(4):23-28.
被引量:18
5
劳伦斯·布依尔,张旭霞(译).
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
.国外文学,2005(3):3-9.
被引量:17
6
丁帆.
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J]
.文艺研究,2005(8):5-13.
被引量:84
7
张颐武.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文学之后的思考[J]
.文艺争鸣,2005(4):6-13.
被引量:33
8
丁帆.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J]
.文学评论,2005(4):32-40.
被引量:120
9
柳冬妩.
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J]
.读书,2005(2):155-165.
被引量:28
10
丁帆.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J]
.文学评论,2001(3):18-27.
被引量:55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丁帆,何言宏.
论二十年来小说潮流的演进[J]
.文学评论,1998(5):49-60.
被引量:48
2
南帆.
双重的解读──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描述[J]
.文学评论,1998(5):68-76.
被引量:19
3
雷达.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J]
.文学评论,1987(1):15-27.
被引量:27
4
杨匡汉.
在多重空间里沉潜与运思──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进言[J]
.文学评论,1995(4):72-76.
被引量:4
5
饶芃子,费勇.
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J]
.文学评论,1996(1):31-38.
被引量:28
6
柳冬妩.
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J]
.读书,2005(2):155-165.
被引量:28
7
丁帆.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J]
.文学评论,2001(3):18-27.
被引量:55
8
2004·反思与探索——第三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纪要[J]
.人民文学,2005(1):86-96.
被引量:7
9
荆永鸣.在尴尬中坚守.小说选刊,2003,(9).
10
《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走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文论报》,2002年12月5日.
共引文献
332
1
张郁茹.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J]
.郑州师范教育,2020(3):44-47.
2
黄明海.
情感记忆、现代魅影与文化自觉——论城市化进程中返乡叙事的乡俗书写[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1):373-385.
3
姜肖.
启蒙的分化:文学批评“后现代性”话语及其异质形态[J]
.文艺争鸣,2022(9):34-40.
4
刘秀哲.
乡土记忆与文学想象——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文化表征[J]
.文艺评论,2022(1):89-97.
被引量:3
5
黄明海.
都市化进程返乡叙事的风景书写与隐喻修辞[J]
.都市文化研究,2022(1):127-141.
6
周鹏.
从拔根到重构——论新世纪扶贫题材小说中的村庄书写[J]
.当代作家评论,2023(2):42-47.
7
袁昊.
实录、后史诗与乡村书写的当代性——论罗伟章《谁在敲门》的文学价值与意义[J]
.阿来研究,2023(1):89-95.
8
张金兴.
遗落的“废墟”——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回顾与再展望[J]
.晋中学院学报,2006,23(2):26-30.
9
宋美英.
城市异乡者--关于农民在城市的生存状态[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295-297.
10
张淳.
文学与公共性——陶东风先生的文学研究之路[J]
.东方丛刊,2008(4):22-38.
同被引文献
41
1
朱大可.
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J]
.南方文坛,2002(6):53-54.
被引量:11
2
刘庆邦,徐迅.
大美无言--刘庆邦访谈录[J]
.山花,2001(11):52-54.
被引量:3
3
黄陵东.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文化难题[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4):5-11.
被引量:1
4
李兴阳.
乡村治理危机与乡村权力批判——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136-140.
被引量:9
5
陈应松.
给《钟山》的大实话[J]
.扬子江(评论),2008(4):19-20.
被引量:1
6
张承志.
无援的思想[J]
.花城,1994,0(1):183-190.
被引量:18
7
张承志.
日本留言[J]
.花城,1994,0(5):76-80.
被引量:4
8
尤凤伟.
我心目中的小说—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
.当代作家评论,2002(5):4-12.
被引量:35
9
逄增玉.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J]
.当代作家评论,2001(6):109-117.
被引量:9
10
王毅杰,倪云鸽.
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49-53.
被引量:60
引证文献
7
1
孙霄.
文化焦虑与精神病象:《秦腔》的存在主义解读——兼论新世纪以来贾平凹乡土小说的新变[J]
.理论与创作,2010(1):69-73.
被引量:4
2
李兴阳.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在乡农民”形象[J]
.南京社会科学,2013(4):117-124.
被引量:4
3
李兴阳,丁帆.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与现实诉求[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15-122.
被引量:3
4
李兴阳,丁帆.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抗战叙事”与现实焦虑[J]
.小说评论,2013(5):12-18.
被引量:1
5
李兴阳.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流动农民”形象[J]
.学海,2013(5):204-210.
被引量:5
6
李兴阳.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J]
.江苏社会科学,2014(1):197-204.
被引量:5
7
李兴阳,朱华.
“后乡村”时代的民俗文化与风物追忆——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5):31-3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李兴阳.
“流动农民”的个人现代性与多重文化体验--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流动农民”形象研究[J]
.中国电视,2014(1):20-23.
被引量:6
2
郑国友.
乡村生活与社会历史叙事的紧密缝合——评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54-58.
3
李兴阳.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J]
.江苏社会科学,2014(1):197-204.
被引量:5
4
李兴阳.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历史叙事与叙述选择[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95-100.
被引量:1
5
李兴阳.
“乡镇企业叙事”与“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J]
.扬子江(评论),2014(3):73-77.
6
李兴阳.
“土地问题”与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叙事想象——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土地叙事”研究[J]
.当代文坛,2015(2):146-150.
被引量:5
7
胡智锋,刘俊,周建新,董文畅,王同媛,付李琢,杨宾,王滋,和晶晶,张明超,赵丹旸,李良悦,高云,何碧青,周云.
2014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
.当代电影,2015(3):168-178.
被引量:12
8
李兴阳.
新世纪中国电视剧民族国家想象的维度与向度[J]
.中国电视,2015(7):64-67.
被引量:2
9
何宗龙.
当代乡土小说农民形象审美风格的流变[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95-97.
被引量:1
10
寇国庆,倪相群.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公共话语与历史意识[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4):66-68.
1
庄桂成.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2):89-93.
被引量:4
2
陈思和.
结束与开端:巴金研究的跨世纪意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2):54-67.
被引量:1
3
杨青云.
试论王韵华诗歌创作的生命质感——读《王韵华诗集》[J]
.躬耕,2005,0(4):51-53.
4
李若琳.
《炸裂志》的主题阐释[J]
.牡丹,2015,0(6X):33-34.
5
董学文.
反思文艺理论“转型”研究中的误区[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0(1):19-21.
被引量:3
6
陈国恩.
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J]
.红岩,2009(S1):132-133.
7
李景钢.
黑娃的回归之谜[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12):34-36.
8
王彬.
审美范式视野中的新诗转型研究——评吕周聚《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8):64-67.
9
竹林.
最后的思想光辉——萧乾老人临终前关于新世纪文化的拷问[J]
.博览群书,2009(3):110-113.
10
闫彬彬,黄佳琪.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3):35-36.
被引量:2
扬子江(评论)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