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促进世界和谐的启示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哈贝马斯由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诊断把脉而提出了其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由交往行为、交往行为合理性、生活世界等主要范畴构成。它具有调和、乌托邦的性质,但对于我们处理国际事务和促进世界和谐亦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作者
贺铁桥
李欣远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出处
《传承》
2008年第1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
合理性
生活世界
分类号
B516.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黄志芳.
解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概念[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35.
被引量:2
2
史莉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77-279.
被引量:6
3
何瑞菲,陈世永.
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78-80.
被引量:6
4
李佃来.
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28-33.
被引量:15
5
奂平清.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
.甘肃社会科学,2002(3):39-42.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李佃来.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1):178-187.
被引量:7
2
析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6):54-62.
被引量:7
3
阎克文,马克利.
哈贝马斯谈哲学、社会历史及政治——英国《新左翼评论》杂志记者采访记[J]
.国外社会科学,1986(2):50-54.
被引量:3
4
H.鲍克纳,李黎.
论哈贝马斯对进步、理性和民主的选择[J]
.世界哲学,1992(4):58-62.
被引量:12
5
朱小田.
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J]
.社会学研究,1997(5):54-61.
被引量:31
6
何增科.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1994(5):67-81.
被引量:269
7
艾四林.
哈贝马斯论后形而上学[J]
.国外社会科学,1994(1):6-10.
被引量:4
8
曹卫东.
从“公私分明”到“大公无私”[J]
.读书,1998,0(6):88-95.
被引量:15
9
吴致远,陈凡.
理性基础的重建与技术决策模式的转换——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技术[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5):72-75.
被引量:8
10
邹兴明.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概念述评[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25(2):9-1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5
1
许艳玲.
民族声乐教育与民族艺术的“割裂性危机”——基于哈贝马斯理论的反思[J]
.绥化学院学报,2023,43(6):123-125.
2
聂丽芳.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看学校德育建设[J]
.文教资料,2008(19):89-90.
3
涂亚峰.
三十年来武汉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1):311-319.
4
畅丽萍.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S1):22-23.
5
余文龙.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4):114-115.
被引量:3
6
龙爱琴,艾军婷.
对话,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一个主旋律[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3):48-50.
被引量:6
7
何瑞菲,陈世永.
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78-80.
被引量:6
8
陈卓.
道德教育中的四个“交往”层次[J]
.中国青年研究,2007(6):52-56.
被引量:1
9
傅才武.
中国近现代文化娱乐业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生成——以汉口为中心的研究[J]
.文艺研究,2007(6):72-81.
被引量:8
10
董娜.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职业圈,2007(08S):82-8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
1
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著.郭官义,李黎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德]米夏埃尔·哈勒(Michael Haller)著.章国锋译.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
傅永军.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14.
被引量:75
引证文献
1
1
何素琴.
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在西安市“城中村”拆迁中的运用[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124-125.
1
朱玉福.
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探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5-106.
2
李玉用.
道家道教和谐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J]
.唯实,2007(7):8-11.
被引量:2
3
王艳华.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理论探讨,2007(2):23-25.
被引量:6
4
郭小蕾,李玉用.
道家道教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
.理论界,2008(1):160-161.
被引量:3
5
卫晓军,王刚.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现实意义[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14-15.
被引量:2
6
石勇.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对话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
.南风窗,2015,0(25):84-88.
7
王芳芳.
二程“孔颜乐处”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5):44-46.
8
李思辉.
用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J]
.福建教育(德育)(F版),2011(5):7-7.
9
周文玖.
黄宗羲顾炎武之比较[J]
.孔子研究,2003(3):100-108.
10
王俊杰.
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5):49-51.
被引量:2
传承
2008年 第1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