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7-79,共3页
同被引文献8
-
1刘仕辉.加快区域高校发展的策略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6,12(2):34-39. 被引量:8
-
2贾韫武.试论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特殊性[J].现代教育管理,1991(5):21-24. 被引量:3
-
3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6(1):1-9. 被引量:133
-
4宋长春.论高等学校文化功能的实现[J].江苏高教,1996(5):16-18. 被引量:12
-
5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
6吴二持.论高等教育与政治民主化[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3(S1):4-9. 被引量:1
-
7杨锐.论高等教育与城乡社区的协调发展[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9(3):70-79. 被引量:1
-
8郭锋.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3):7-14. 被引量:15
-
1陶琴梯,韩银华.论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加入WTO[J].教育探索,2003(6):16-18.
-
2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继续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2,10(4):6-10.
-
3周丕创.我国市办高校、职业大学的特征、特色及发展改革问题——读《中心城市高校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后的思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9(1):5-8.
-
4黄牡丽.高校校长职权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4):162-165.
-
5钱立波,吴君吉.我国公立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及优化[J].科教导刊,2011(4):23-24. 被引量:2
-
6李辽宁.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高校功能的发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28-30. 被引量:1
-
7李进才,朱现平,张丽萍.中心城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3(2):12-13. 被引量:12
-
8张根华.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成效——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78-81. 被引量:1
-
9王克,纪秋颖.中心城市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谋发展的策略——基于广东五邑大学的经验[J].高教探索,2013(3):25-30. 被引量:1
-
10黄惜.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及文化育人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27-129. 被引量: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