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甲丰在《凡高的“巴丹杏花”》(1996年4月12日《文艺报》)一文中介绍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艺术馆亲见此画原作之美,说画中花朵和天空明亮鲜丽,春意盎然,白玉般的花朵,挂满纵横曲折的枝头,谁看了不产生欢快的情绪?此画作了1890年2月,可就在这年7月28日.凡高就在麦田中自己打了一枪,次日在疯人疗养院中静静地死去了,时年37岁.他对生命、春天、阳光、花朵的美当然比一般人更热爱,但残酷的现实社会加在他身上的只有悲惨的命运.他出身贫苦,当过学徒、教师、牧师,不是被解雇就是自动离职.三次求爱都未成功,一度和妓女同居不久又离散.将近30岁才成一个画风独特的穷画家,生前只卖掉过一幅画,价约80美元.10年中他完成了数百幅瑰丽的画,是在无家无室,到处飘泊中画出的.后得了疯狂病,比较平静时便挥笔作画.画里几乎看不到“痛苦”的痕迹.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2-72,共1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