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CSSCI
1994年第6期40-45,共6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参考文献1
-
1[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等.展望二十一世纪[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同被引文献20
-
1杨民康.“音声”:认知与释义--对音乐民族志研究中认知人类学及阐释学方法的读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154-166. 被引量:18
-
2杨民康.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新变异[J].世界宗教文化,2011(5):41-49. 被引量:7
-
3刘宏.海外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动力·作用·前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1):49-59. 被引量:15
-
4张禹东.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S1):26-32. 被引量:8
-
5郭梁.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研究的共识与分歧[J].东南学术,1992(1):73-77. 被引量:1
-
6赵康.乐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4):23-30. 被引量:22
-
7赵红英.新时期党对侨务资源的认识及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5(3):45-52. 被引量:10
-
8徐颖果.中国文化符号与美国的亚洲化[J].国外文学,2006(3):26-30. 被引量:8
-
9林心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海外华商作用研究[J].亚太经济,2007(5):14-17. 被引量:2
-
10唐礼智,黄如良.海外华商网络分析及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7(5):46-4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武晓雯,朱相平.耐克的品牌文化传播及其启示[J].经济视角(下),2011(11):39-40. 被引量:1
-
2杨民康.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J].民族艺术,2012(4):5-11. 被引量:4
-
3杨婷.网络时代五缘文化研究新探[J].发展研究,2013,30(4):98-101. 被引量:1
-
4张伯瑜.“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J].音乐研究,2014(1):5-10. 被引量:9
-
5高彩荣.2003~2013年: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略——兼及传统音乐研究发展前景[J].音乐探索,2015(1):48-55. 被引量:10
-
6郭树群.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史定位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5(4):21-29. 被引量:3
-
7李富杰.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中国和西方乐谱的文化意义——试论中日筝谱与西方五线谱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利与弊[J].中国音乐,2016(2):101-107. 被引量:8
-
8黄凌飞.《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杨民康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2):150-155. 被引量:1
-
9吴云.浅谈跨界音乐文化的多种特征[J].北方音乐,2016,36(14):149-149.
-
10许小青.两岸文化认同危机的现实表现与消解路径[J].现代台湾研究,2018,0(2):18-21. 被引量:1
-
1林其锬.“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贸网络[J].经济纵横,1995(3):49-53. 被引量:5
-
2马涛.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外华人经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9,19(1):49-52. 被引量:1
-
3邓乐群.当代炎黄文化热的兴起及其时代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1):10-15.
-
4“韩流”涌动长三角[J].企业世界,2005(6):29-29.
-
5刘新.来自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文化信息[J].岭南文史,1994(1):42-42.
-
6林锡星.中华文化与华人经济[J].东南亚研究,1996(1):21-22.
-
7杨洋.文化资本与长三角农民工社会融入[J].经济咨询,2009(2):36-38.
-
8林校生.闽东区域文化资源特性论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0):115-120. 被引量:1
-
9范松华,岳文娟.南通数字文化与旅游产业及衍生品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3):198-199.
-
10艾庆庆,杨蕙馨.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32-4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