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71
-
1吴军民,齐耀铭.法国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J].北京观察,2002(12):15-18. 被引量:5
-
2高峰.美国人的公民意识对我们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128-134. 被引量:3
-
3李金泽.中国人的关系意识与中国社会的法化[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2):79-88. 被引量:12
-
4高峰.美国人公民意识的演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11-116. 被引量:21
-
5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J].浙江社会科学,1999(3):123-128. 被引量:12
-
6马长山.从主人意识走向公民意识——兼论法治条件下的角色意识转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5):24-31. 被引量:16
-
7马长山.公民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J].社会科学,1993(8):48-51. 被引量:11
-
8《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总目[J].中国社会科学,1991(6):219-222. 被引量:4
-
9王本浩.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基本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4):3-7. 被引量:1
-
10王军.简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与宪法意识[J].东岳论丛,1987,8(3):100-10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9
-
1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18(6):3-12. 被引量:204
-
2裴正轩.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J].江淮论坛,2008(5):116-121. 被引量:2
-
3崔福先.中国公民意识发展史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18-118.
-
4傅慧芳.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研究的现状与向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68-72. 被引量:3
-
5伍琼中.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3(43):90-91. 被引量:1
-
6马长山.法治文化视野下公民精神与品格的“自觉性生态”转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3):18-24. 被引量:6
-
7韩钊.清末时期梁启超“民气”论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1):115-118. 被引量:3
-
8李洁.转型时期公民意识重塑的必要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7):137-137.
-
9李金飞.甲午战后“国民”概念的救亡图存意蕴[J].河北学刊,2025,45(5):119-125.
二级引证文献219
-
1张劲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4(4):14-21. 被引量:7
-
2葛欣.商人阶层崛起对法治秩序的影响[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0-23. 被引量:1
-
3王春伟,郭国庆,丁照勇.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农民法治意识的对策思考[J].理论月刊,2009(9):166-170. 被引量:4
-
4张莉初.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宪法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76-176. 被引量:1
-
5傅慧芳.公民意识内涵的反思和重释[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3):46-51. 被引量:6
-
6王康敏.通过“法盲”的治理[J].北大法律评论,2010,11(1):45-87. 被引量:3
-
7朱家明.公民意识的道德培育和法律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1999,19(8):75-77. 被引量:7
-
8马长山.法治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功能及其实现[J].社会科学研究,1999(3):37-43. 被引量:34
-
9马长山.伦理秩序、法治秩序与公民意识──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构建[J].江苏社会科学,1998(4):42-49. 被引量:37
-
10刘旺洪.依法治国与公民法律观念[J].法学家,1998(5):3-12. 被引量:24
-
1梁慧.简述辛亥革命与国民政治观念的转变[J].华商,2008(20):138-138.
-
2张为民.从蔡锷三民主义思想观其政治倾向[J].黄山学院学报,2001,3(4):28-30.
-
3朱佩娜.浅谈广告的策划[J].美术大观,2010(8):100-100. 被引量:3
-
4马伯庸.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J].时代青年(悦读),2016,0(9):69-69.
-
5程舒伟.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历史地位[J].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0):10-11.
-
6叶维维.国民革命时期的宋庆龄与妇女运动[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6(5):71-75. 被引量:1
-
7赵立彬.社会流动与澳门对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辐射作用[J].学术研究,2010(4):122-128. 被引量:2
-
8包玉琴.观念变革与民族地区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4):18-21. 被引量:1
-
9曹洪滔.丘吉尔政治能力剖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205-206. 被引量:1
-
10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J].远程教育杂志,1996,16(3):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