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67-71,24,共6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1
-
1(美)特 纳著,范伟达等.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同被引文献36
-
1易晓波.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观[J].哲学动态,1998(8):23-25. 被引量:15
-
2王晓升,曾雪媚.浪漫主义发展观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2):14-18. 被引量:7
-
3何中华,张晓华.当代发展观的演变及难题[J].文史哲,1997(2):60-67. 被引量:18
-
4戴茂堂.论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J].学术交流,1995(4):88-92. 被引量:6
-
5杜维明,蒙培元,郑家栋,李存山,卢风,雷毅.儒家与生态[J].中国哲学史,2003(1):5-5. 被引量:25
-
6杜维明,陈静.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J].中国哲学史,2002(2):5-20. 被引量:62
-
7王贵明.《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J].国外文学,2001(2):87-95. 被引量:8
-
8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9[5]August Comte. System of Positive Policy [M].London: Franklin Press, 1877, 4: 555-573.
-
10[6]F Tones. Community and Society [M ].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57. 232-233.
引证文献9
-
1江作军,刘坤.对理性主义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和超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5-30. 被引量:1
-
2罗胜文.用新时代的发展观看教育的发展[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2):12-14.
-
3黄明娣.马克思与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社会发展观之比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4.
-
4周周.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J].高教探索,2013(6):9-12. 被引量:5
-
5朱春晖.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2):26-29. 被引量:5
-
6朱春辉.理性主义发展观与非理性主义发展观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3):62-65. 被引量:1
-
7房洁,韩海燕.儒家生态哲学视角下的库切小说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4):52-59.
-
8郑红娥.什么是发展——对当代发展观的反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56-61. 被引量:1
-
9周周.论大学精神的当代转向:从理性到理解[J].郑州师范教育,2013,2(4):6-9.
二级引证文献13
-
1江作军,刘坤.对理性主义发展观的重新审视和超越[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25-30. 被引量:1
-
2宁晚枚,宁小梅.德育观: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整合[J].教育探索,2006(11):81-82. 被引量:4
-
3姜涛.强制型抑或诱致型: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向选择[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4(2):98-108. 被引量:5
-
4何伟强,江帆.论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倾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37-40. 被引量:2
-
5杨怀祥.论高校德育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9(1):101-103. 被引量:4
-
6刘一君,刘振溪,丁鹤群.《易经》与西方管理思想融合机制中的“中国元素”发现及价值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2):91-95.
-
7赵琳.在平衡与超越间:高校青年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5(33):154-155. 被引量:1
-
8刘佳.推进大学精神传播的四重维度与方法论研究——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核心的地大精神为例[J].南方论刊,2017(11):8-11. 被引量:1
-
9魏士国,王小静.着眼大学功能 重构大学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18(3):69-71. 被引量:8
-
10袁祖社.社会公共正义信念与发展合理化的价值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4):15-22.
-
1刘怀玉.目前中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哲学,1994(1):80-82.
-
2羊列荣,雷思海,蒋凡.从《周易》考察道家“心斋”思想的起源[J].学术月刊,1999,31(3):65-70. 被引量:1
-
3朱春晖.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2):26-29. 被引量:5
-
4崔绪治,王晓升.社会发展研究三题[J].哲学动态,1995(6):10-12.
-
5刘怀玉.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J].天津社会科学,1996(2):30-34. 被引量:4
-
6K.鲍波尔,王容芬.社会科学的逻辑[J].世界哲学,1985(1):20-27. 被引量:8
-
7胡祥云.《易经》占断之辞的哲学意蕴[J].古籍研究,2003(4):1-4. 被引量:2
-
8胡东原.沟通自然科学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探索──论杜威的科技伦理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6,33(3):33-38. 被引量:1
-
9王潇.梁漱溟“理性”概念的当代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12):40-41.
-
10任平.当代发展哲学:问题、构架与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3):26-30.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