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STS及其历史发展(上)
被引量:
2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论STS及其历史发展(上)殷登祥[编者按]STS(科学、技术和社会)是当代世界上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进行深刻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研究成果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哲学与STS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
作者
殷登祥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27-31,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历史发展
相互关系
科学观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研究
技术史
科学技术发展
分类号
G321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22
二级引证文献
81
同被引文献
109
1
刘爱荣.
STS教育与中学科学素养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S1):151-152.
被引量:3
2
高汉运.
STS教育的理论与高职教学的实践[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23-25.
被引量:4
3
王素.
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目标比较——以英、美、加、泰、中等五国为中心[J]
.外国教育研究,1999(2):5-9.
被引量:59
4
王小阳.
STS科学教育的新概念[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2):62-63.
被引量:6
5
吴永忠.
论我国STS教育的开展及其与国际的对接[J]
.北方论丛,1995(3):107-110.
被引量:4
6
王觉非.
STS—英国学校中的一门新课[J]
.比较教育研究,1982(2):13-13.
被引量:7
7
钟启泉.
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1997(1):16-21.
被引量:76
8
殷登祥.
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J]
.哲学研究,1994(11):41-48.
被引量:28
9
殷登祥.
关于STS的起源、争论和前景[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7.
被引量:10
10
孙方晓,金秀慧.
STS教育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
.天津教育,1998,0(1):44-45.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2
1
陈思媛,方正.
基本STS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科技信息,2008(26).
被引量:2
2
林凡.
浅谈在医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
.继续医学教育,2008,22(2):11-13.
被引量:1
3
郭伟.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2):93-93.
被引量:2
4
段学芬.
21世纪科学一体化曙光在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S2):19-22.
5
吴永忠.
美国大学STS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6):50-54.
被引量:5
6
盛华根.
基于论文产出的我国STS机构研究与发展评析:1994—2007[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7):32-37.
被引量:3
7
李彦文,莫测辉,薛枫.
基于STS教育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精神培养[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65-68.
被引量:4
8
张耘,傅正华.
“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1):28-31.
被引量:4
9
朱春艳,陈凡.
STS视阈下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解读[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7-111.
被引量:2
10
陈颖,陈迪钊,彭蜀晋.
科学教育专业STS教育课程的建构[J]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4):91-9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1
1
刘英,韦艳艳,梁士楚.
STSE视角下高中生物学课外阅读栏目研究——以新旧“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2022(17):47-50.
2
杨鸽,汪保华.
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0(2):51-51.
被引量:4
3
林凡.
浅谈在医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
.继续医学教育,2008,22(2):11-13.
被引量:1
4
郭伟.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2):93-93.
被引量:2
5
毕娟.
新时期完善北京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J]
.经济研究参考,2011(25):52-56.
6
庄穆,詹志华.
福建省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海峡科学,2013(1):129-135.
被引量:3
7
程勇民.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8-10.
被引量:10
8
贾竹君.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 STS 教育的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49-52.
被引量:8
9
刘阳.
论21世纪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
.齐鲁学刊,2006(2):120-123.
被引量:2
10
贾竹君.
STS教育及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300-302.
被引量:9
1
殷登祥.
方兴未艾的“STS”[J]
.中国科技信息,1996(2):11-11.
2
汤.
中国是否误读了科学[J]
.资料通讯,2004(5):44-44.
3
钱学敏.
刍议钱学森的科学观[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6,11(3):3-10.
被引量:1
4
我们需要科学但更需要科学精神[J]
.海峡科技,2000(4):4-4.
5
尹峻岭.
“我”理解的科学[J]
.科学中国人,2002(4):54-54.
6
乔松楼.
科学到底是什么?[J]
.科学中国人,2002(4):55-55.
被引量:1
7
刘兵.
科学哲学对科学史意味着什么?[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36-44.
被引量:3
8
刘文海.
实验有其自身的生命吗?[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6):1-7.
被引量:2
9
徐超.
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14(5):25-34.
被引量:7
10
星河.
第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新乡举行[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5):77-79.
哲学动态
199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