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现象的理论解释
被引量:
7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问题和背景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们注意到:男女婴出生性别比呈现升高趋势.人口学者的统计分析告诉我们,自1985年以来。
作者
穆光宗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8-51,共4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性别偏好
生育意愿
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
生育选择
理论解
性别选择
歧视性
生育率
B超
分类号
C924.2 [社会学—人口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573
引证文献
72
二级引证文献
447
参考文献
1
1
马瀛通.
人口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新论[J]
.人口与经济,1994(1):7-13.
被引量:20
共引文献
19
1
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
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7(5):3-12.
被引量:14
2
楚军红.
家庭规模、家庭类型与市场需求分析[J]
.人口与经济,1997(5):46-51.
被引量:4
3
高凌.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社会科学,1995(1):99-115.
被引量:26
4
胡平,束怀符,王洁贞.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标准探讨[J]
.人口与经济,1996(6):43-44.
被引量:3
5
赵锦辉,付棋伟,马亚娜.
中国部分性别比异常的少数民族的年龄别性别比问题[J]
.人口学刊,1996,18(3):52-57.
被引量:1
6
李妍妍,刘娟.
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37-40.
被引量:4
7
汤兆云.
20世纪90年代关于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研究[J]
.人口学刊,2007,29(3):29-34.
被引量:2
8
张霞.
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关问题探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22-26.
9
陈卫,翟振武.
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J]
.人口研究,2007,31(5):1-8.
被引量:24
10
陈胜利,顾法明,蔡菲.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启示[J]
.人口研究,2008,32(1):22-33.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
573
1
叶晨曦,宋绿叶.
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2):55-56.
被引量:2
2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
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
.人口与经济,1999(S1):7-18.
被引量:22
3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
男孩偏好和出生性别比[J]
.人口与经济,1999(S1):19-26.
被引量:12
4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
带有男孩偏好文化传播的人口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9(S1):27-34.
被引量:7
5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朱楚珠.
陕西省略阳县和三原县男孩偏好文化传播调查[J]
.人口与经济,1999(S1):35-47.
被引量:5
6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
男孩偏好文化传播:基于中国两个县调查的估计[J]
.人口与经济,1999(S1):48-58.
被引量:2
7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未来趋势[J]
.人口与经济,1999(S1):59-64.
被引量:3
8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略阳县招赘婚姻的文化传播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65-75.
被引量:3
9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76-84.
被引量:2
10
李树茁,朱楚珠.
略阳县上门女婿户的典型个案分析[J]
.人口与经济,1999(S1):85-93.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72
1
黄洪琳,周丽苹.
浙江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46-50.
被引量:4
2
穆光宗.
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的代价:框架性意见[J]
.社会科学,1998(6):48-51.
被引量:4
3
朱楚珠,李树茁.
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7(4):3-9.
被引量:9
4
陈震,陈俊杰.
农民生育的文化边际性[J]
.人口研究,1997,21(6):18-25.
被引量:14
5
金安融.
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妇女[J]
.西北人口,1996,17(2):22-25.
被引量:1
6
刘成明.
传统文化与中国农民生育决策[J]
.青海社会科学,1996(4):105-108.
被引量:1
7
李树茁,朱楚珠.
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J]
.人口与经济,1996(1):13-18.
被引量:29
8
李建新.
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J]
.人口学刊,1996,18(4):36-42.
被引量:10
9
周云,任强.
高龄老人1910-1969年间出生子女性别比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103-109.
被引量:1
10
雷洪,史铮.
农村青年生育性别偏好研究——基于湖北省8市16镇31村的调查[J]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18-128.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447
1
胡枫,刘艳荣,赵学存.
有弟弟会影响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认知能力吗[J]
.中国经济问题,2023(1):137-149.
被引量:2
2
Gong Huayan.
Women’s Political Status and the Sex Ratio at Birth: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1950-2020 County-Level Data[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21,42(2):61-82.
3
熊春文,陈家碧.
青年农民研究:背景、议题与展望[J]
.青年研究,2021(1):1-14.
被引量:6
4
刘祖源,庞丽华,陈功.
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基于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
.调研世界,2021(6):38-49.
被引量:4
5
尤春雪.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女儿养老问题分析[J]
.山东青年,2019,0(10):161-163.
6
陈友华.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07(2):60-65.
被引量:11
7
靳菊春.
从女性价值观的角度看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治理[J]
.社会工作,2010(12):55-58.
8
叶晨曦,宋绿叶.
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思考[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2):55-56.
被引量:2
9
刘文楷.
生育文化中生育性别偏好现状分析[J]
.知识经济,2008(10):80-81.
10
苗国.
中印生育率变动的历史、现状、趋势及启示[J]
.江苏社会科学,2007(S1):79-82.
1
穆光宗.
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的代价:框架性意见[J]
.社会科学,1998(6):48-51.
被引量:4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J]
.甘肃理论学刊,1995(1):72-73.
3
刘佳秋.
“少子化”——日趋理性的青年生育选择[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4):6-8.
4
金安融.
传统生育文化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妇女[J]
.西北人口,1996,17(2):22-25.
被引量:1
5
李文,许彦彬.
质疑“传统生育观念”的说法[J]
.人口研究,1999,23(5):77-79.
被引量:7
6
穆光宗.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的理论解释[J]
.人口与计划生育,1996(4):36-38.
7
张环芝.
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问题亟待综合治理[J]
.湖北农机化,2002(4):39-39.
8
杜守东.
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现象的理论思考[J]
.齐鲁学刊,1996(6):127-130.
被引量:3
9
高杏华.
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养老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J]
.人口与经济,2001(3):45-47.
被引量:8
10
认真贯彻落实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指导方针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彭珮云同志在1994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和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综台摘要)[J]
.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2):4-11.
人口与经济
199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