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被引量: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刘悦清所谓延安知识分子群体,是指从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至1945年抗战结束这一期间集结于延安,经受革命战争洗礼的新型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这一群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而形成的,她对中国革命历...
作者
刘悦清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20-25,共6页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知识分子群体
延安
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思想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阶级属性
“九·一八”事变
分类号
D663.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2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192
1
张福记.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J]
.史林,2001(2):80-85.
被引量:3
2
李洁非.
枪杆子,笔杆子——19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新景观[J]
.南方文坛,2003(3):20-24.
被引量:7
3
孙国林,郭文乾.
不为人熟知的延安时期的科技工作[J]
.党史博采(下),2010(9):42-44.
被引量:4
4
冯尔康.
开展社会史研究[J]
.历史研究,1987(1):79-90.
被引量:38
5
郑成林.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市商会的民主抗日动向——兼谈商会与国民政府之关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4):91-96.
被引量:5
6
魏宏运.
抗战时期的华侨捐输与救亡运动[J]
.近代史研究,1999(6):157-182.
被引量:13
7
江沛.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8-23.
被引量:13
8
刘萍.
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纺织运动的考察[J]
.抗日战争研究,1998(2):40-52.
被引量:13
9
吕伟俊,宋振春.
山东沦陷区研究[J]
.抗日战争研究,1998(1):150-171.
被引量:4
10
魏宏运.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
.史学月刊,1998(5):95-101.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
11
1
江沛,迟晓静.
国内抗战时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6[J]
.抗日战争研究,2008(2):212-249.
被引量:7
2
何满仓,师伟伟.
1938—1942:左翼知识分子主导下的延安文艺建构[J]
.甘肃社会科学,2009(6):1-6.
被引量:2
3
张远新.
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作用[J]
.中共党史研究,2010(3):67-76.
被引量:7
4
张远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学习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J]
.中共党史研究,2010(12):33-43.
被引量:9
5
王新,张藜.
边区国防科学社考略[J]
.中共党史研究,2012(3):104-113.
被引量:6
6
张贞.
论延安文艺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启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48-52.
7
侯业智,师伟伟.
《讲话》前延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流变述评[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2):68-72.
8
谢海彬,吴俊江.
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11(4):80-86.
被引量:1
9
唐丽.
浅析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政教功能的发挥[J]
.改革与开放,2017(3):83-84.
10
张晓彤.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2018(11):216-217.
二级引证文献
34
1
成林萍.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述论[J]
.马克思主义学刊,2020(1):74-79.
2
王慧斌.
民主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革命功能[J]
.观察与思考,2021(2):23-27.
3
张洪芳,张文光.
近十年以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研究综述[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72-75.
被引量:2
4
蒋明敏,孙建华.
延安整风运动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2010(9):5-8.
被引量:3
5
张向东.
关注学术前沿,凸显栏目特色——《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近五年(2006~2010)论文综述[J]
.宁夏社会科学,2010(6):144-149.
被引量:1
6
王玲仙.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征研究[J]
.前沿,2011(24):58-60.
被引量:1
7
杨双利.
陕甘宁边区借贷关系研究综述[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28-31.
8
湛风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回顾与展望[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0(1):11-15.
被引量:1
9
常建华.
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综述的制作及其意义[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4):129-136.
10
孙晓晖,郭文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知识阶层主体接受性的嬗变与反思[J]
.东岳论丛,2013,34(12):32-36.
被引量:1
1
王海军.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J]
.理论学刊,2010(12):16-20.
被引量:3
2
张远新.
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作用[J]
.中共党史研究,2010(3):67-76.
被引量:7
3
刘悦清.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
.中共党史研究,1995(5):54-58.
被引量:15
4
华苗.
浅析抗战时期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J]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5(12):25-27.
5
袁刚.
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5(5):91-91.
6
一把手动态[J]
.资治文摘,2014,0(7):7-7.
7
甘萍.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
.党史博采(下),2013(9):12-13.
8
张正光,张远新.
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J]
.云南社会科学,2009(2):127-131.
被引量:13
9
王明有.
试论抗战爆发至延安整风前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39-41.
10
堵晓东.
国共两党对抗战的准备之比较[J]
.民国档案,2001(3):89-91.
被引量:2
浙江社会科学
199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