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近代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被引量: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概述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日益密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各国和各民族普遍开展的体育运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近代体育运动。
作者
周西宽
出处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79年第3期18-28,17,共12页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
洋务派
教会学校
向西方学习
基督教青年会
戊戌变法
新式学堂
康有为
分类号
G8 [文化科学—体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1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151
1
朱萍华.
中国近代体育报刊考[J]
.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0):61-64.
被引量:10
2
李宁.
中国近代体育史分期问题试议[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6,20(1):11-14.
被引量:2
3
熊晓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的历史基础[J]
.体育文化导刊,1999(6):18-21.
被引量:5
4
苏肖晴,易剑东.
中国近代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J]
.体育文化导刊,1997(3):30-31.
被引量:3
5
陈晋璋.
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谈古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演进历程的异同[J]
.体育文化导刊,1997(6):28-30.
被引量:9
6
易剑东.
中国近代体育经济发展阶段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3(4):8-14.
被引量:6
7
林伯原.
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J]
.体育文化导刊,1996(3):14-18.
被引量:30
8
申泮文,王刚.
张伯苓与中国近代体育──纪念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张伯苓诞辰120周年[J]
.体育文化导刊,1996(4):34-38.
被引量:3
9
王华倬.
论我国近代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78-81.
被引量:8
10
霍丽明.
初探近代体育在广州的兴起和发展[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0,10(2):68-7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9
1
陈晴.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与妇女解放[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4):100-102.
被引量:11
2
李磊.
近三十年来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综述[J]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5):115-119.
被引量:5
3
杨旭峰.
武术现代化转型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1(6):113-116.
被引量:8
4
倪京帅.
美国体育在近代上海的传播路径及价值探略[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24(4):89-96.
被引量:2
5
刘世磊,黄彦军.
癸卯学制时期中小学体操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23-28.
被引量:5
6
饶林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的问题、范式与展望[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8):27-40.
被引量:5
7
戴永冠,谢济明,林伟红.
中国体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功能、责任与使命[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8):12-21.
被引量:6
8
张玉宝.
民国时期浙江体育学校发展考释[J]
.体育与科学,2024,45(1):50-57.
9
张玉宝.
中国体操学校若干问题考证[J]
.体育学研究,2024,38(3):89-99.
二级引证文献
42
1
王玉立.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发展[J]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2):39-41.
被引量:8
2
陈晴,赵勇.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体育活动及其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70-72.
被引量:4
3
曲剧.
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35-38.
被引量:5
4
魏万珍.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成因探析[J]
.四川体育科学,2006,25(1):1-3.
被引量:7
5
陈万红,高砾铮.
从中国妇女体育发展历程剖析妇女体育意识变迁[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9-21.
被引量:6
6
孙庆彬,朱波涌,陈规宁.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的嬗变[J]
.体育学刊,2009,16(6):72-74.
被引量:3
7
殷飞.
我国妇女体育发展的四个标志[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1):41-44.
被引量:7
8
陈建国,袁继芳.
试论我国女性休闲运动的演变[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1):104-106.
被引量:2
9
徐莉姝,郭旭茂,李文胜.
高校体育中华传统武术中武德的传承与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9):140-142.
被引量:8
10
沈丽玲.
教会学校体育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J]
.体育科学研究,2013,17(6):82-85.
被引量:1
1
魏彪.
康有为对体育的认识和主张[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9(5):29-30.
2
张明萌,周琪.
格罗娅·萨莫维尔 希望人们看到我,首先想到羽毛球[J]
.南方人物周刊,2015,0(17):52-53.
3
资产阶级改良派、民主派几个代表人物论学校体育[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0,14(1):53-56.
4
康有为[J]
.收藏界,2003(9):79-79.
5
易春燕.
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J]
.史学月刊,2011(10):131-133.
被引量:4
6
肖冲.
京师大学堂体育考[J]
.体育文化导刊,1988(4):31-32.
7
杨晓红,李高祥.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
.军事体育学报,2016,35(2):67-69.
8
韩宽.
弈林野史六十春[J]
.棋艺(象棋),2002,0(6):42-43.
9
毛运海.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启示[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20-123.
被引量:2
10
王贵通.
浅谈中国古今几位知名人士的体育思想[J]
.伊犁教育学院学刊(汉文综合版),1997(1):21-22.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7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