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现代汉语的动态范畴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外国朋友学汉语,最难掌握的往往是“一了、一着、一起来、一下去”①等表示动作进程和状态的语法形式,我们称之为“动态”。动态是现代汉语的一种语法范畴,它主要由“一了、一着、一起来、一下去”等动态助词来表示。
作者
房玉清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第3期4-23,共20页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
关键词
动态助词
现代汉语
病句
动词短语
外国学生
句子
表示
语法形式
语法范畴
动作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18
同被引文献
205
1
贾笑寒.
从日语动词存续体的汉译看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68-170.
被引量:2
2
杨德峰.
“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中国语文,2001(4):329-334.
被引量:10
3
钱乃荣.
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
.汉语学习,2000(4):1-6.
被引量:42
4
熊仲儒.
“来着”的词汇特征[J]
.语言科学,2003,2(2):58-65.
被引量:25
5
杨文波.
小议现代汉语的时体标记[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7):20-26.
被引量:2
6
李铁根.
定语位置上的“了”、“着”、“过”[J]
.世界汉语教学,1999,13(3):55-64.
被引量:9
7
陆俭明.
“着(·Zhe)”字补议[J]
.中国语文,1999(5):331-336.
被引量:67
8
李小凡.
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J]
.方言,1998(3):198-210.
被引量:62
9
吴福祥.
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
.中国语文,1998(6):452-462.
被引量:122
10
左思民.
现代汉语的“体”概念[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2):109-115.
被引量:33
引证文献
10
1
刘勋宁.
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4-22.
被引量:43
2
房玉清.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
.汉语学习,1992(1):14-20.
被引量:51
3
高霞,曹晓宏.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22-29.
被引量:5
4
朱庆祥.
从序列事件语篇看“了_1”的隐现规律[J]
.中国语文,2014(2):134-148.
被引量:18
5
张淑文.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实现事件”动词的跨语对应处理[J]
.外语研究,2014,31(6):41-44.
被引量:2
6
陈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J]
.海外华文教育,2016(2):165-173.
被引量:2
7
帅志嵩.
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J]
.世界汉语教学,2016,30(2):197-212.
被引量:8
8
张品格.
汉语时间结构及表达方式研究综述[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1):129-136.
9
庞立雪.
现代汉语“V得上”的构式语法研究[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36-41.
10
关越,郭锐.
略论类时体标记在汉语口语互动中的功能——以“起来”“下去”“来着”为例[J]
.辞书研究,2024(3):68-79.
二级引证文献
118
1
薛高领,吴早生.
从语篇功能看连动结构中“了_(1)”的分布[J]
.语言与翻译,2022(2):12-18.
2
蒋玲月.
简析“了”的语法意义——以《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14处“了”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0):79-81.
3
李映周.
对韩汉语教材关于“了”的语义解释的分析[J]
.汉字文化,2022(12):80-82.
4
李织凡.
波斯语汉语动词时态范畴分析[J]
.汉字文化,2022(2):32-33.
5
张亮.
接触与类推:“有+VP”结构在普通话中的接受[J]
.汉语学习,2021(2):37-49.
被引量:6
6
徐晶凝.
助词“了”的对外汉语教学分级方案[J]
.对外汉语研究,2021(2):29-45.
7
范晓蕾.
宾语和动词对"了1"的制约效果[J]
.语言学论丛,2020(1):223-280.
被引量:2
8
李兰霞.
学习者习得体标记“了”的句法语境变异[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8,0(1):71-82.
9
王景荣.
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完成”体貌助词“哩/咧”[J]
.南开语言学刊,2006(2):76-82.
10
杨德峰.
用于将来的“动+了+趋”初探[J]
.语言研究,2002,22(2):78-84.
被引量:5
1
杨坡,王超.
浅析动态助词“将”的虚化历程[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9):65-66.
2
欧阳丽蓉.
韩礼德的介词观[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82-85.
被引量:4
3
尚平.
“介词+着”现象考察[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147-149.
被引量:10
4
刘伟丽.
浅析《论语》的“而”[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25(1):41-43.
被引量:1
5
张巧飞.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英语俚语中的动物词汇隐喻[J]
.校园英语,2016,0(18):210-210.
6
陈越.
再议汉语中的“动词+中”结构——兼与日语“動名詞+中”进行比较[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4(6):6-7.
被引量:1
7
薛宁地.
Dynamic Equivalence:涵义、译法和有关概念[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7):52-54.
8
梁银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17-121.
被引量:4
9
黄晓晔.
从作状语的能力看性质形容词的分类[J]
.语文学刊,2016,36(21):53-54.
10
李贤伟,王桂芝.
言语交际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特点[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07-109.
被引量:1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