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傣族史涉及东汉掸国的商榷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东汉掸国的组成者就是傣族先民,编写傣族史时就自然地把东汉时期的掸国写进去。本文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从傣族的社会发展、经济生产、文化艺术传统风格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东汉时到洛阳朝贡的永昌徼外的掸国,不可能是傣族先民部落,只能是缅甸境内的一个与印度关系密切的小国。
作者
江应樑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第2期52-56,85,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傣族先民
骠国
缅甸
部落联盟
印度
永昌
公元
德宏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
歌舞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5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55
1
钱江.
古代波斯湾的航海活动与贸易港埠[J]
.海交史研究,2010(2):1-24.
被引量:14
2
杜玉亭,陈吕范.
忽必烈平大理国是否引起泰族大量南迁[J]
.历史研究,1978(2):57-65.
被引量:8
3
李伟卿.
中国南方铜鼓的分类和断代[J]
.考古,1979(1):66-78.
被引量:16
4
宋蜀华.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J]
.思想战线,1978,4(6):58-65.
被引量:6
5
汪宁生.
试论中国古代铜鼓[J]
.考古学报,1978(2):159-192.
被引量:29
6
戴裔煊.
宋代三佛齐重修广州天庆观碑记考释(公元十一世纪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友好往来贸易关系以及关于三佛齐和注辇国史的若干问题的研究)[J]
.学术研究,1962(2):63-76.
被引量:8
7
韩振华.
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间中國与印度东南亞的海上交通——汉書地理志粤地条末段考釋[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14(2):195-227.
被引量:15
8
陈学爱.
广东遂溪县发现南朝窖藏金银器[J]
.考古,1986(3):243-246.
被引量:32
9
龚明光.
老挝老龙族源出于哀牢夷考[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7(2):52-55.
被引量:2
10
程爱勤.
“叶调”名源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0(5):36-4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8
1
顾列铭.
发展中国家成了中国遭遇反倾销“新对手”[J]
.观察与思考,2006(3):102-103.
被引量:1
2
何平.
解开“僑赏弥”之谜——掸傣民族传说中的“僑赏弥”之我见[J]
.东南亚南亚研究,1995,0(1):30-37.
被引量:3
3
马啟亮.
16世纪以前南海丝绸之路上的通使活动[J]
.世界海运,2017,40(9):50-56.
4
赵世林.
社会形态演化与傣族佛教文化传承[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5):58-64.
被引量:10
5
黄惠焜.
掸傣古国考[J]
.东南亚南亚研究,1985(3):2-12.
被引量:13
6
张媚玲,邹念琴.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述论[J]
.民族学刊,2018,9(4):39-49.
被引量:2
7
邓海霞.
关于“暹罗”改称“泰国”历史问题的一点思考——从人类和语言学角度[J]
.创造,2019,27(10):32-36.
被引量:2
8
卫彦雄,李富强,欧江玲.
老挝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J]
.东南亚纵横,2020(4):97-10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陈海懿,黄家丽.
国民政府关于1939年暹罗改名事件的因应研究[J]
.近代中国,2023(2):3-20.
2
闫丽琴.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J]
.中国市场,2006(35):77-77.
3
潘其旭.
壮族与东南亚泰、老、掸族系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家,1991,6(4):55-60.
被引量:4
4
刘岩.
南传佛教入滇历史简述[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1(4):50-54.
5
何平.
傣族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果占璧王国”[J]
.思想战线,2005,31(6):54-57.
被引量:3
6
王文光,周芳.
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J]
.广西民族研究,2006(3):119-124.
被引量:6
7
杜树海.
追寻失落的记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述论[J]
.广西民族研究,2007(3):156-161.
8
吴圣杨.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J]
.世界宗教研究,2008(3):110-116.
被引量:6
9
何平.
移居印度的傣族后裔阿洪姆人的历史文化变迁[J]
.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1):79-84.
被引量:2
10
王雪梅,杨梅,胥筱云.
傣医药学寺院教育传承模式探讨[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5):23-25.
1
何平.
德宏傣族的西迁与印度阿洪姆人的形成[J]
.云南社会科学,2004(2):76-81.
被引量:3
2
杨作辉.
云南省德宏自治州统计局召开各县、镇统计局长会议[J]
.统计,1982(6):37-37.
3
何平.
越裳不是泰老民族的先民[J]
.广西民族研究,2002(2):87-93.
被引量:6
4
罗大云.
民主改革前德宏傣族婚姻家庭探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8(2):37-41.
5
洪涵.
国家权力在民族地区的延伸——以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制度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2):115-120.
被引量:9
6
杨存校.
掸国之称和掸献幻人[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6(2):59-62.
7
李凌.
草坝寨刀耕火种型经济剖析——云南省景颇族一个村寨的经济情况调查[J]
.民族研究,1985(1):64-69.
被引量:1
8
朱德普.
车里与洞吾王朝联姻事质疑——校补《泐史》札记之五[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9(3):33-36.
9
金岩团林.
德宏傣族诗歌的特点[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3):214-214.
10
沈祖祥.
博士生导师田汝康教授[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9(5):2-2.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