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云南原始文化族系试探
被引量: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云南不同类型新石器文化的系统研究,提出滇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系氐羌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洱海地区和金沙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氐羌文化和百越文化结合的产物,其中氐羌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滇池地区、滇东北、滇东南及西双版纳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人主要是百越族系的先民。同时,在新石器时代,滇池、滇东北地区也有氐羌先民居住;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主人是百濮先民。
作者
李昆声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第4期76-83,75,共9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原始文化
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游地区
云南
西南地区
百越族系
文化因素
百越文化
东北地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28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82
同被引文献
228
1
陈东.
彝族、纳西族“火葬氐羌说”质疑[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60-62.
被引量:1
2
蒙默.
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J]
.历史研究,1985(1):11-32.
被引量:42
3
童恩正.
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J]
.考古,1999(4):79-87.
被引量:43
4
朱文旭.
彝为土著说——兼论语言与民族史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9(2):17-23.
被引量:2
5
陈洪海,王国顺,梅端智,索南.
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1998(5):1-14.
被引量:110
6
陈洪海,格桑本,李国林.
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J]
.考古,1998(5):15-26.
被引量:49
7
李昆声.
“滇王之印”与“汉委奴国王”印之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1986,12(3):78-81.
被引量:6
8
南喀诺布,马连龙,索南才让.
关于藏族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西藏研究,1985(3):109-115.
被引量:2
9
汪宁生.
试论不对称形铜钺[J]
.考古,1985(5):466-475.
被引量:21
10
朱昌利.
印度东北地区民族族源和习俗研究——与中国滇、藏和缅北一些民族比较[J]
.南亚研究,1984(1):39-4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4
1
格勒.
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兼论西藏原始文化的一些地方特点[J]
.民族研究,1986(3):21-28.
被引量:4
2
李昆声.
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J]
.社会科学战线,1984(4):122-130.
被引量:23
3
钟智翔.
缅甸民族源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初探[J]
.东南亚南亚研究,1998,0(3):48-52.
被引量:6
4
林继富.
藏族原始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色彩[J]
.西藏艺术研究,1996(2):69-75.
被引量:1
5
何建木.
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J]
.史学月刊,2005(8):13-19.
被引量:5
6
王文光,翟国强.
试论中国西南新石器文化的地位[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147-152.
被引量:1
7
施维琳.
居住建筑的活化石——佤族的建筑文化[J]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13(1):47-50.
被引量:1
8
何正廷.
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4):22-25.
被引量:8
9
何正廷.
关于句町历史文化的研究[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10-16.
被引量:4
10
何正廷.
“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
.广播歌选,2011(11):16-21.
二级引证文献
82
1
李宇舟.
两汉时期文化圈层视角下的云南城镇发展[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2(1):87-97.
被引量:1
2
李宇舟.
大理国的中心城镇发展格局研究[J]
.宋史研究论丛,2023(2):386-397.
3
田兴利.
试析奈温时期缅甸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S1):59-62.
4
陈文华.
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J]
.文物,1989(10):24-36.
被引量:2
5
李永宪.
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J]
.考古,1994(7):624-628.
被引量:6
6
加尔利.卡斯帕罗夫,钟华.
为什么要建立“新年代学”(上)[J]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7):30-33.
7
刘稚.
傣泰民族多元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民族形成[J]
.云南社会科学,2005(3):88-91.
被引量:3
8
何建木.
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J]
.史学月刊,2005(8):13-19.
被引量:5
9
邹一清.
先秦蜀地农业的有关材料与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9-13.
被引量:3
10
章青琴.
清代云南交通的发展及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6):112-114.
被引量:3
1
宋蜀华.
论古代滇人的族属及其演变[J]
.云南社会科学,1992(4):39-47.
被引量:3
2
卓成.
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杭州召开[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2(6):91-91.
3
古清尧.
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暨贵州省侗学学会年会综述[J]
.民族研究,1993(3):64-70.
4
丁宏.
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J]
.西北民族研究,2008(3):32-37.
被引量:6
5
黄惠焜.
从越人到泰人(下)——泰人的祖先和泰族的形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1(4):37-49.
6
华峰.
百越民族史第三次年会关于百越源流的讨论[J]
.民族研究,1983(1):79-80.
被引量:1
7
赵橹.
洱海区域原始农耕文化初探[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3(3):16-23.
被引量:3
8
刘思宇.
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J]
.天津中学生,2011(9):18-18.
9
罗康隆.
试析西南民族的文化谱系[J]
.民族研究,1992(4):22-27.
被引量:3
10
懿之.
古代百越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百越民族史第五届学术讨论会综述[J]
.云南社会科学,1986(5):97-99.
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