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会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更新和开放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批评,当然是指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特殊分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在欧洲各国开始活跃的三十年代,恰恰也是在中国开始奠定基础的时期。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逐步完成了一个“中国化”过程。自此而后,作为唯一允许存在的一种统一的批评模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左右中国文坛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作者
於可训
出处
《文艺争鸣》
1987年第1期33-38,共6页
关键词
社会批评
社会学批评
理论批评
中国化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奠定基础
五十年代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学界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52
1
陈剑晖.
综合:21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J]
.文艺评论,1999(4):4-9.
被引量:3
2
童庆炳,陈雪虎.
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15.
被引量:12
3
毕治国.
对人道主义问题的再思考[J]
.学习与探索,1986(6):12-18.
被引量:1
4
王磊.
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7(2):75-78.
被引量:4
5
陈先达.
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J]
.哲学研究,1981(8):45-52.
被引量:8
6
陆梅林.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
.文艺研究,1981(3):40-51.
被引量:17
7
於可训.
论方方近作的艺术[J]
.文学评论,1993(4):123-129.
被引量:4
8
纪众.
小说创作中对人的发现和把握[J]
.文学评论,1988(1):75-82.
被引量:4
9
於可训.
论多元格局中的社会历史批评[J]
.湖北社会科学,1988(9):42-46.
被引量:1
10
邢贲思.
关于人道主义的若干问题[J]
.世界历史,1987(5):1-1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庹祖海.
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综述[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3):136-144.
被引量:1
2
熊立.
社会历史批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J]
.文艺评论,2013(5):34-42.
被引量:2
3
丁国旗.
建国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基本走向[J]
.学习与探索,2013(10):126-132.
4
陈怡含.
论於可训的文学批评[J]
.长江文艺评论,2017(3):39-47.
被引量:1
5
邵昕.
社会——历史批评的当下发展与未来走向[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61-63.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陶东风.
新时期与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J]
.美学与艺术评论,2019(1):40-51.
2
张健.
戏里戏外,从一而终——程蝶衣人物形象分析[J]
.戏剧之家,2017(17):74-76.
3
毕光明.
於可训的文学根柢与学术成就[J]
.长江文艺评论,2019,0(2):82-92.
4
刘竺岩,徐强.
郑伯奇戏剧批评论纲[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3):144-149.
1
庄桂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1):60-64.
被引量:1
2
戴莉.
新英雄传奇研究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29-33.
被引量:2
3
陈丹.
浅析周扬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J]
.商,2014,0(47):118-118.
4
雷世文.
马克思主义文学叙事中国化过程中的悲剧叙事探索——以《子夜》为个案[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8):174-175.
被引量:1
5
董洪川.
“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0-37.
被引量:7
6
池永文.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三个阶段[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41-44.
7
张承东.
试论敦煌写本斋文的骈文特色[J]
.敦煌学辑刊,2003(1):92-102.
被引量:1
8
杨化强.
“禅净合流”与晚明文人结社[J]
.殷都学刊,2016,37(2):64-67.
9
叶舒宪.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J]
.新华文摘,2010(18):90-94.
10
张健.
论丁西林与萧伯纳[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6):92-97.
被引量:2
文艺争鸣
1987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