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和英国诗
被引量:
2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认真读外国诗,是在进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才开始的。特别加上“认真”二字,是因在那以前的高中时代,大量阅读文艺书刊时,也曾经读过不少中译外国诗,只是不特别认真。在记忆中,自己写诗与不写诗,读诗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当然,为了做研究工作。
作者
杜运燮
出处
《外国文学》
1987年第5期84-85,共2页
Foreign Literature
关键词
语言文学
中国新诗
奥登
西南联大
现代诗人
抗战宣传
王佐
冯至
穆旦
作品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61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161
1
李光荣.
新诗社三诗人初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1-64.
被引量:1
2
袁可嘉.
新视角·新诗艺·新风格——读《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J]
.文学评论,1998(3):22-26.
被引量:7
3
赵捷民.
忆西南联大的几位文史教授[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8(1):96-101.
被引量:1
4
杜运燮.
忆冬青文艺社[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7(1):14-17.
被引量:3
5
史集.
闻一多先生和新诗社[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9(2):67-76.
被引量:14
6
袁可嘉.
西方现代派诗与九叶诗人[J]
.文艺研究,1983(4):37-41.
被引量:29
7
袁可嘉.
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
.文艺研究,1990(1):75-82.
被引量:43
8
W.H.奥登,杨健民.
现代心理学与艺术[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9(2):61-65.
被引量:1
9
王佐良.
怀燕卜荪先生[J]
.外国文学,1980(1):2-5.
被引量:19
10
李瑛.
我的大学生活[J]
.新文学史料,2001,0(1):104-10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20
1
黄科安.
从西南联大到中国新诗群——论九叶诗派的源起与形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1):130-134.
被引量:1
2
吕周聚.
论中国新诗派的审美特征[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32-36.
3
游友基.
九叶诗派的“玄学”主张及特征[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0-106.
被引量:3
4
邵朝杨.
百姓的语言 睿智的思想——从《战争时代》看三十年代W.H.奥登的诗学策略[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4-28.
被引量:4
5
邵朝杨.
论奥登与杜运燮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J]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5):72-75.
被引量:3
6
王贺.
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1(4):102-110.
被引量:2
7
蒋登科.
论九叶派诗歌的感性与知性的融合[J]
.常熟高专学报,2000,14(1):68-72.
被引量:2
8
夏强.
学院空间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J]
.学术界,2013(9):200-210.
被引量:3
9
邵朝杨.
融合现实关怀的诗艺追求——从《马来亚》看杜运燮对奥登诗歌技巧的借鉴[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109-113.
被引量:1
10
李力维.
《战时》组诗中的奥登声音[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2):78-8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金航.
燕卜荪与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潮[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1):279-289.
2
吴泽庆.
W.H.奥登研究在中国[J]
.小说评论,2011(S1):227-231.
被引量:2
3
杨恬.
中国诗歌传统最深刻的叛逆者和传承者——论九叶诗派的现代性和民族性[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1):124-129.
被引量:1
4
唐闻颖.
艰难的“学院派”——重审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6):13-16.
被引量:1
5
许鹏.
奥登作品中的讽刺艺术解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8-119.
6
夏强.
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研究综述[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0.
7
宋洁,李楠.
前景化角度下分析威斯坦·休·奥登诗歌《罗马的灭亡》[J]
.中州大学学报,2013,30(4):46-48.
被引量:1
8
邵朝杨.
融合现实关怀的诗艺追求——从《马来亚》看杜运燮对奥登诗歌技巧的借鉴[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109-113.
被引量:1
9
夏强.
新世纪冯至《十四行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125-129.
10
李树枝.
“来回”马来半岛与中国大陆——论杜运燮诗作之马来半岛空间书写与蕴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2):70-74.
被引量:1
1
王育达.
时代需求对赵树理文风形成的影响——赵树理文风形成原因探析之三[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9):114-116.
被引量:3
2
李荫远.
西南联合大学颂(新韵)[J]
.诗刊,2006(19):70-70.
3
王晶晶.
学子从军,一曲悲壮的歌[J]
.环球人物,2015,0(34):69-71.
4
叶隽.
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J]
.外国文学评论,2004(4):89-98.
被引量:2
5
罗飞.
六十年后再说瓦普察洛夫[J]
.书屋,2016,0(3):40-43.
6
我要发言[J]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13(4):40-40.
7
鬼马星.
小说和说谎的共同性[J]
.萌芽,2010(4):1-1.
8
古炎.
My Dream(散文)[J]
.山东文学,1999,0(5):76-77.
9
郝云霞.
致透明[J]
.北方文学(下),2017,0(2):11-11.
10
汪杰.
你折磨我就够了[J]
.上海故事,2015,0(9):48-48.
外国文学
198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