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宋代铜钱的金相分析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中国货币史上,宋代铜钱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制作之精良,都达到了高峰。近年来,赵匡华、华觉明等先生对其化学成分及铸造工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宋钱作了金相分析。
作者
陈玉云
李仲达
李克敏
机构地区
中国科技大学
郑州工学院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第1期48-53,共6页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金相分析
主要化学成分
铜钱
宋代
化学成份
北宋
显微组织
南宋
锡铅青铜
铸造工艺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8
1
王瑜.
宋代的铜钱出口——兼谈泉州发掘的宋船铜钱[J]
.海交史研究,1978,0(1):54-57.
被引量:2
2
郑家相.
历代銅質货币冶鑄法簡說[J]
.文物,1959(4):68-70.
被引量:2
3
华觉明,张宏礼.
宋代铸钱工艺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1):38-47.
被引量:8
4
赵匡华,华觉明,张宏礼.
北宋铜钱化学成分剖析及夹锡钱初探[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3):229-246.
被引量:16
5
周卫荣.
翻砂工艺——中国古代铸钱业的重大发明[J]
.中国钱币,2009(3):14-17.
被引量:13
6
杨恒,田兴玲,李乃胜,李秀辉,马清林.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铜器腐蚀产物分析[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87-91.
被引量:3
7
戴志强,王体鸿.
北宋铜钱金属成份试析[J]
.中国钱币,1985(3):7-16.
被引量:14
8
水上正胜,阿祥.
志海苔出土古钱的金属成份[J]
.中国钱币,1985(3):17-2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王荣,田兴玲,李秀辉.
“南海Ⅰ号”出水部分铜器的科学分析[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20(10):105-11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邹非池,刘建宇,刘瀚文,曲亮.
古代青铜器锡腐蚀产物研究回顾——特点、表征方法、腐蚀模型[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36(4):128-142.
被引量:1
2
石玲玲,李媛,兰栋.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出水明铜火铳的保护修复[J]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2025,4(2):73-85.
1
赵匡华,华觉明,张宏礼.
北宋铜钱化学成分剖析及夹锡钱初探[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3):229-246.
被引量:16
2
于久灏,莫淑华,王国星.
金相分析系统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5,19(3):5-7.
被引量:2
3
赵匡华,王伟平,华觉明,张宏礼.
南宋铜钱化学成分剖析及宋代胆铜质量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4):321-330.
被引量:5
4
陈之.
让发明启迪今天[J]
.中华文化画报,2014,0(4):34-34.
5
何堂坤.
我国古代铜镜淬火技术的初步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5(2):159-170.
被引量:2
6
任治胜,何骥.
机械工程训练铸造工艺的改革与探索[J]
.科技信息,2008(24):370-371.
被引量:4
7
汤力琨,龙建忠.
图像拼接技术在金相分析中的运用[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z1):55-57.
被引量:2
8
徐昌荣.
防止粮食自燃[J]
.中国西部科技,2005(10A):56-56.
被引量:1
9
韩炳华.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6(2):106-110.
被引量:3
10
华觉明.
中国上古金属文化的技术、社会特征[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6(1):66-72.
被引量:5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