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变迁
被引量:
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及赤峰市(原昭乌达盟)。这一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等山地,森林遍布,林木葱郁,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据建国前的统计资料。
作者
朱士光
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2年第4期105-119,共15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关键词
植被变迁
东北地区
历史时期
呼伦贝尔盟
兴安岭
内蒙古自治区
哲里木盟
森林工业
昭乌达
完达山
分类号
K901.9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288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95
参考文献
3
1
景爱.
平地松林的变迁与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沙漠化[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3(4):25-38.
被引量:21
2
景爱.
历史时期东北农业的分布与变迁[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2(2):95-119.
被引量:16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02).
共引文献
35
1
史念海.
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6(3):43-73.
被引量:17
2
景爱.
科尔沁沙地考察[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5(4):115-134.
被引量:5
3
乌兰图雅,阿拉腾图雅.
清代科尔沁农耕的发展及其支持条件[J]
.人文地理,2002,17(6):93-96.
被引量:2
4
葛剑雄,华林甫.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
.历史研究,2002(3):145-165.
被引量:49
5
蓝勇.
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J]
.学术研究,1995(6):71-76.
被引量:14
6
邓辉.
论辽代的平地松林与千里松林——兼论燕北地区辽代的自然景观[J]
.地理学报,1998,53(B12):90-97.
被引量:7
7
张世明.
清代“烧荒”考[J]
.清史研究,2005(3):85-88.
被引量:6
8
华林甫.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J]
.经济地理,2006,26(5):819-823.
被引量:5
9
何学娟.
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带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2):136-141.
被引量:2
10
任国玉,张兰生.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变化的花粉化石记录[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6,1(1):81-86.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288
1
郭东信,黄以职,王家澄,王保来,曾仲巩,贺益贤,杨殿文,刘日升.
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地质构造在冻土形成中的作用[J]
.冰川冻土,1989,11(3):215-222.
被引量:9
2
鲁奇,战金艳,任国柱.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J]
.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
被引量:53
3
李玉尚,曹树基.
咸同年间的鼠疫流行与云南人口的死亡[J]
.清史研究,2001(2):19-32.
被引量:42
4
刘正刚.
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J]
.清史研究,2001(2):120-124.
被引量:15
5
曹树基.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J]
.历史研究,1997(1):17-32.
被引量:87
6
蓝勇.
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J]
.历史研究,1994(6):86-98.
被引量:82
7
王其榘.
明初全国土田面积考[J]
.历史研究,1981(4):139-148.
被引量:4
8
李心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1):64-68.
被引量:8
9
李伯重.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J]
.人口研究,1999,23(1):15-19.
被引量:40
10
李建党.
生态环境对商代都城的影响[J]
.殷都学刊,1999,20(3):14-1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9
1
王广义,刘辉.
近代中国东北资源与环境问题评述[J]
.兰台世界(下半月),2009(7):55-56.
被引量:1
2
殷志强,秦小光.
末次冰期以来松嫩盆地东部榆树黄土堆积及其环境意义[J]
.中国地质,2010,37(1):212-222.
被引量:8
3
张学珍,王维强,方修琦,叶瑜,李蓓蓓.
中国东北地区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J]
.地理科学,2011,31(2):184-189.
被引量:13
4
关亚新,张志坤.
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以辽宁西部地区为例[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29-32.
被引量:6
5
吕伟.
“民族—文化走廊”——辽西走廊研究述评[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32-36.
被引量:1
6
陈天宇,刘桉泽.
辽西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探究——以辽西地区“虎”之退却为例[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5):20-24.
7
赵超,李小强,周新郢,赵克良,杨青.
北大兴安岭地区全新世植被演替及气候响应[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6):870-880.
被引量:12
8
何凡能,李美娇,杨帆.
近70年来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34(4):5-16.
被引量:23
9
佳宏伟.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J]
.史学月刊,2004(6):112-119.
被引量:32
二级引证文献
95
1
吴致蕾,方修琦,叶瑜,胡志强.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耕地变化数据集(辽、金、元、明时期)[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23,7(2):204-214.
被引量:1
2
李美娇,何凡能,杨帆,赵亮.
明代省域耕地数量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2020,0(2):447-460.
被引量:9
3
熊梅.
清代东北地区森林消减与环境效应[J]
.东北史地,2008(4):51-55.
被引量:2
4
佳宏伟.
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
.清史研究,2005(1):55-66.
被引量:12
5
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
.环境保护,2005,33(4):63-67.
被引量:13
6
陆新元,熊跃辉,曹立平,张胜.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1-5.
被引量:23
7
王利华.
中国生态环境史 主持者言[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2-32.
被引量:38
8
行龙.
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J]
.史林,2006(2):10-20.
被引量:16
9
杨鑫光,周志刚,杨宗山,吴团荣.
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初探[J]
.草业科学,2006,23(5):29-32.
被引量:3
10
梅雪芹.
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J]
.学术研究,2006(9):12-22.
被引量:26
1
辛德勇.
日本学者松本洪对中国历史植被变迁的开拓性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1):5-10.
2
朱一帆.
西汉关中植被变迁与人类活动问题探微[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5):29-32.
3
王高飞.
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植被变迁的影响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6):26-34.
被引量:1
4
符家钦.
诗里诗外刘尊棋[J]
.书城,1997,0(1):21-22.
5
贺春艳.
黑龙江省佳木斯南郊考古调查报告[J]
.北方文物,2008(3):34-38.
6
徐国喜.
一辈子做好事[J]
.党建,2001(9):45-45.
7
龚强.
北疆名城——双鸭山连载七(一)[J]
.黑龙江史志,2014(8):31-34.
8
东北伐木史[J]
.华夏人文地理,2002(7):23-23.
9
绿色动态[J]
.中国绿色画报,2007,0(1):6-9.
10
徐文梅,廉振民.
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2):79-81.
被引量: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