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被引量:
1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是指中印两国佛教学者的认识结构,思考问题和阐发理论的方式、方法,属于佛教文化的高层内容。研究和比较中印佛教思维方式,有助于了解两国佛教学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格局,加工思维信息的操作方式;了解两国佛教学者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具体形态;了解两国佛教学者乃至一般佛教徒的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这对于研究宗教学、哲学、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等都是有意义的。
作者
方立天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1-40,共10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
中观学派
中国佛教
理想境界
印度佛教
华严宗
佛教文化
思维方式
天台宗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44
1
魏德东.
佛教的生态观[J]
.中国社会科学,1999(5):105-117.
被引量:58
2
段晴.
印度人的自然观初探[J]
.南亚研究,1998(1):51-56.
被引量:5
3
方河贞.
西藏民谚浅议[J]
.西藏研究,1985(1):68-71.
被引量:1
4
巫白慧.
印度的自然哲学[J]
.南亚研究,1985(3):1-10.
被引量:3
5
曹玉涛,韦留柱,杨仁忠.
直觉思维:印度佛学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5):9-11.
被引量:2
6
彭英全,乔根锁.
藏族传统思维方式管窥[J]
.中国藏学,1993(2):3-15.
被引量:8
7
赖永海.
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1992(1):93-102.
被引量:16
8
罗学正.
琉璃称谓考辨[J]
.求索,1992(1):113-115.
被引量:3
9
陶尔夫.
李贺诗歌的童话世界[J]
.文学评论,1991(3):36-47.
被引量:8
10
涂厚善.
地理因素在印度历史发展中的作用[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2(6):71-7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2
1
彭英全,乔根锁.
藏族传统思维方式管窥[J]
.中国藏学,1993(2):3-15.
被引量:8
2
乔根锁.
论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J]
.中国藏学,1998(1):99-113.
被引量:7
3
刘云生,李蓉.
禅意的透视——王维诗歌美学探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15(4):40-47.
被引量:2
4
乔根锁.
西藏密宗哲学散论[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56-64.
被引量:1
5
曾礼军.
《太平广记》异僧小说的“三重”叙事[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50-54.
6
王雅克.
原始佛教地理思想及思维模式探析[J]
.云南社会科学,2014(5):146-152.
被引量:2
7
史册.
试论胡兰成对道家作为思想之继承与偏离——以《机论》为例[J]
.文艺争鸣,2015(4):182-187.
8
李元光.
论藏传佛教实践哲学的“九重”特征[J]
.宗教学研究,2018(1):70-75.
9
王雅克.
汉译佛经“阿含部”中的自然观[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8-136.
10
李煌明.
意象诠释:中国哲学的诠释理论与方法[J]
.中国哲学年鉴,2020(1):59-83.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徐黎丽.
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34-40.
被引量:48
2
刘雅君.
体味神秘与孤独——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色波小说[J]
.西藏文学,2008,0(2):94-96.
被引量:1
3
蔡东伟.
古代藏族思想文化中的信息思维特色试析[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27-29.
4
谷花.
陶渊明、王维诗歌的意境比较[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3(1):46-48.
5
张学海.
试论《乐论》诗性言说的特点[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99-102.
6
余仕麟.
藏传佛教宁玛派伦理思想及其特点[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2):60-64.
被引量:1
7
金燕,马春兰,王荣山.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方式对选拔藏族公务员的相关公平性探究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例[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3):82-86.
8
李海俊.
西藏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体模式[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1):122-126.
被引量:1
9
张学海.
《乐论》“以和为美”的思想[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36-40.
10
王少明,普布次仁,张广亮.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J]
.西藏研究,2016(1):27-32.
1
李利安.
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与区别[J]
.中华文化论坛,1996(4):82-85.
被引量:8
2
陈永祥.
法显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J]
.华夏文化,2003(4):29-30.
被引量:1
3
张钦,张云.
玄照法师与经吐蕃道的唐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J]
.中国佛学,2014(1):87-100.
4
方立天.
简论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异[J]
.佛学研究,1996(0):59-61.
5
刘卫平.
论灵感直觉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机制及其本质[J]
.江汉论坛,1999(12):35-38.
被引量:3
6
印觉.
略论吉藏与月称二谛观之异同[J]
.中国佛学,2017(1):174-184.
7
杨小军.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意蕴[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03A):47-49.
被引量:6
8
沈邦仪.
沟通潜意识思维的秘诀[J]
.人才开发,2001(7):28-29.
9
杨先明.
中印佛教轮回报应学说与异质话语对话中新话语的创生[J]
.贵州社会科学,2010(9):132-136.
10
于晓波.
分析思维在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使用及其带来的困境[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7-40.
被引量:2
哲学研究
198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