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宗教·人——欧洲前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动因考察
被引量:1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4-57,共4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2
-
1吕大吉.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关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J].云南社会科学,1990(4):44-53. 被引量:2
-
2徐永斌.永恒的微笑——列奥那多·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北术手法赏析[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2,0(1):37-37. 被引量:5
-
3李翎,刘德滨.“蒙娜丽莎”不是哪家的少妇——谈达·芬奇的画[J].美苑,1992(4):35-37. 被引量:1
-
4George Boas,丁宁,林钧.审美趣味史上的《蒙娜丽莎》[J].世界美术,1991(2):49-54. 被引量:4
-
5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5(4):176-187. 被引量:12
-
6李民.一画一世界:对蒙娜丽莎的解读[J].艺术百家,2006,22(6):124-129. 被引量:5
-
7Laurie Hurwitz,罗莹(译),彭茹娜(译).“蒙娜丽莎”的最新发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10(2):67-68. 被引量:1
-
8王丹丹.“苦闷的象征”——《蒙娜丽莎的微笑》评析[J].艺术百家,2008,24(1):224-225. 被引量:1
-
9姬爽.从《蒙娜丽莎》看达·芬奇肖像画的艺术创造[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08(4):56-57. 被引量:7
-
10班宁秋.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J].美术大观,2011(1):97-97. 被引量:2
-
1王秀珍.试论乡土文学的文化动因[J].求是学刊,1992,19(4):68-72.
-
2姜国.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J].求是学刊,1993,20(4):58-62. 被引量:2
-
3钱光顺.中世纪宗教对科学也有某些促进作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30-32. 被引量:1
-
4王天玉.婚姻支付实践中的妇女地位——对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几个民族的历史考察[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0-34.
-
5邓也穆.艺术思维的文化动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2(2):293-297.
-
6丁石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论双语现象发生的文化动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57-61. 被引量:2
-
7黄志辉,李飞.非经济动力—农民“住城”的文化动因[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13-118. 被引量:10
-
8傅憎享.《金瓶梅》词语深层结构与文化内涵[J].学习与探索,1993(5):114-119. 被引量:1
-
9强化宣传倡导 促进性别平等[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2):7-8.
-
10刘文斌.伊阿努斯之神──试论乔伊斯《都柏林人》的文化动因和麻痹主题[J].求是学刊,1991,18(1):69-7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