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8-25,共8页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同被引文献218
-
1王中祥.从常规关系看复句关联标记的隐现[J].语言与翻译,2021(1):25-30. 被引量:1
-
2钱乃荣.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J].汉语学习,2000(4):1-6. 被引量:42
-
3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J].汉语学报,2005(3):51-64. 被引量:23
-
4张宁.歧义回指的表现形式和确定[J].中国外语,2009,6(6):39-42. 被引量:4
-
5王静.论语篇性质与话题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2000,14(4):42-47. 被引量:16
-
6顾曰国.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当代语言学,1999,1(3):3-14. 被引量:22
-
7丁建新.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J].外国语,1999,22(2):18-22. 被引量:4
-
8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94-102. 被引量:239
-
9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3):175-184. 被引量:439
-
10徐杰.“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J].中国语文,1999(3):185-191. 被引量:73
引证文献18
-
1高卫东.慎言汉语的意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6):18-21. 被引量:12
-
2王珏,陈丽丽,谭静.句子的三层结构及其分析程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3):19-26. 被引量:7
-
3王珏.句子的三层结构及其三层分析法——一种新的句子结构观与析句方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6):36-41. 被引量:2
-
4储泽祥,王文格.现代汉语小句的判断标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28-35. 被引量:12
-
5杨宁.汉语零形回指:基于话题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40. 被引量:5
-
6李大勤,杨锡彭,王亚飞.方光焘先生语言学思想探微——《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读后[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59-65.
-
7王建国.汉语话题链的研究现状[J].汉语学习,2012(6):75-81. 被引量:5
-
8王红玲.零形回指优选解析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41-144. 被引量:2
-
9郭文燕.汉语语篇次序衔接规律探析[J].文理导航,2013(15):10-11.
-
10蔡仲凯,周瑜.“小句”相关问题及其研究综述[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43-45.
二级引证文献56
-
1田然.二语学习者汉语语篇话题链类型习得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21(2):59-70.
-
2闻亚云,严明贵.有生动态语篇的英译[J].外国语文,2009,25(S2):94-98. 被引量:2
-
3郑照阳.浅议意合与形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08,24(3):84-85. 被引量:1
-
4王静.语篇与话题链关系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06,20(2):74-85. 被引量:13
-
5王菊泉.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6):409-416. 被引量:41
-
6杨连瑞,李绍鹏.浅谈语篇层面的话题和话题链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3-76. 被引量:4
-
7王珏.从构式理论、三层语法看辞格构式的生成[J].当代修辞学,2010(1):56-66. 被引量:9
-
8余东.试论形合与意合的平衡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77-81. 被引量:2
-
9樊友新.普遍语法的层级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5):55-60.
-
10姜琳.汉语白话文中话题链现象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129-129.
-
1许余龙.“把”子句新析——《从主题—评论的观点看‘把’子句》一文评介[J].当代语言学,1989(1):32-38. 被引量:8
-
2钟书能,梁恒.主题链对汉英翻译的统摄作用[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7):72-77. 被引量:4
-
3范晓.被字句主语在篇章中与上下文的关系[J].语言研究集刊,2006(1):83-100.
-
4许余龙.汉英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J].外国语,1996,19(6):3-9. 被引量:32
-
5胡明亮.浅谈汉语词序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81-87. 被引量:1
-
6黄锦章.论两种不同性质的主题和汉语的类型学特点[J].汉语学习,1996(6):9-15. 被引量:7
-
7何远秀,陈福宇.汉语主题链衔接模式与英译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27-130.
-
8石定栩.汉语主题句的特性[J].现代外语,1998,21(2). 被引量:44
-
9李丽.汉语中常见的指同手段——零照应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6-59.
-
10石修堂,姚瑛.韩礼德主位理论再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37-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