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火”考释与探源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通过侧重分析"社"的内涵与外延,对社火给出了新的定义。提出:社火就是以"社"为单位举办的一种具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并提出:礼乐文化传统与民间社火之间存在着先天的统一性。
作者
曾爱娣
机构地区
赣南师范学院文旅学院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3期47-,49,共2页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关键词
社火
社
礼乐文化
分类号
K892.4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6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4
1
范成大.石湖诗集[M].
2
晁福林.
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J]
.齐鲁学刊,1995(2):66-72.
被引量:13
3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
12
1
邓亚.
斩于独柳:中晚唐的政治技术与权力运作[J]
.唐史论丛,2023(1):203-219.
2
段友文,卫才华.
乡村权力文化网络中的“社”组织研究——以晋南万荣通化村、荣河村和河津西王村为例[J]
.民俗研究,2005(4):29-58.
被引量:15
3
杨建宏.
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81-87.
被引量:12
4
彭勇.
中国古代民间群体旅游[J]
.中州学刊,2006(5):204-207.
5
许科.
古代燎祭用物及其意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38-143.
被引量:6
6
张黎明.
唐传奇《柳毅传》中扣树情节之民俗探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10(4):183-187.
被引量:4
7
张勃.
春秋二社:唐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兼论社日与唐代私社的发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3):124-131.
被引量:3
8
孔宾.
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J]
.山东社会科学,2011(7):61-64.
被引量:1
9
黄瑜.
“社祭”传统与“萨玛”坛祠——都柳江流域的村寨空间、生计变迁与国家制度[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4):45-61.
被引量:3
10
熊浚.
20世纪以来社文化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22-27.
同被引文献
61
1
王作新.
社神的物化形态与社崇拜的文化意蕴[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51-53.
被引量:4
2
宁可.
述“社邑”[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12-24.
被引量:71
3
杨琳.
古代社主的类型[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74-80.
被引量:6
4
胡颖.
甘肃当代傩文化(戏)类型及其特征——甘肃当代民间戏剧生态研究之一[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70-76.
被引量:5
5
陈廷亮.
土家族节日述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2(4):121-126.
被引量:4
6
石声淮,傅道彬.
木的祭祀与木的崇拜[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3(4):88-95.
被引量:6
7
蒋永松,舒茂扬.
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功能及其利用刍议[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1(3):52-54.
被引量:4
8
宁可,郝春文.
敦煌社邑的丧葬互助[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32-40.
被引量:19
9
晁福林.
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J]
.齐鲁学刊,1995(2):66-72.
被引量:13
10
普学旺.
论社祭的起源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J]
.世界宗教研究,1995(2):131-13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8
1
赵建昌,王岁孝.
乡村文化建设视角下关陇地区社火存废扬弃及保护利用调查研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53-58.
2
张红霞.
甘肃社火研究综述[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10):126-128.
3
刘素贞.
“社火”的命运与1980年代农村改革的书写——重读贾平凹的《腊月·正月》[J]
.文艺争鸣,2020(4):23-29.
被引量:2
4
高雅.
桃林坪花脸社火与过会[J]
.今古文创,2021(41):46-47.
被引量:1
5
熊浚.
20世纪以来社文化的学术史回顾与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22-27.
6
李思涵.
张掖高台社火鼓谱的传承与保护[J]
.甘肃高师学报,2022,27(3):128-133.
被引量:1
7
陆正兰,王苑郦.
从田野符号到云端象征:赛博社火与青年文化的符号转型[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5(2):5-12.
8
缐仲珊.
秧歌是败兵所扮吗?——试论甘肃河州北乡秧歌的起源[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5(1):305-31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罗青青.
贾平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变迁[J]
.汉字文化,2021(4):112-114.
2
李伟.
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研究述评[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1,41(6):35-44.
3
王姗姗.
桃林坪花脸社火脸谱与服饰研究[J]
.染整技术,2023,45(8):55-57.
被引量:2
4
蔡兆梅,李飞,葛彩霞.
河西走廊社火文化流变特征及其影响探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3,43(5):35-40.
1
陈淑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究[J]
.黑龙江史志,2014(1).
被引量:4
2
张鸽舞.
中国民间社火文化溯源[J]
.当代艺术,2012(3):13-13.
3
刘慧芳.
雁北民间社火文化透视[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34-35.
被引量:1
4
刘亮.
浅议作为概念的“官修”与“私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3):74-77.
5
孙光圻.
论海外交通史学科性质及其内涵与外延[J]
.海交史研究,2010(2):34-41.
被引量:1
6
韩富科,史宗义.
多姿多彩的太谷民间社火[J]
.今日山西,2005,0(2):41-44.
被引量:1
7
三晋第一名胜晋祠[J]
.旅游时代,2003,0(11):16-16.
8
张分田,张鸿.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1):113-118.
被引量:70
9
方建军.
中国史前音乐的仪式性因素[J]
.音乐研究,2004(4):68-72.
被引量:5
10
邱久荣.
单于杂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3):16-20.
被引量:4
黑龙江史志
2013年 第1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