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1984年第3期84-87,共4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65
-
1朱凤瀚.殷墟卜辞所见商王室宗庙制度[J].历史研究,1990(6):3-19. 被引量:46
-
2唐嘉弘.略论夏商周帝王的称号及国家政体[J].历史研究,1985(4):3-15. 被引量:13
-
3周谷城.论古封建[J].中国社会科学,1980(5):29-40. 被引量:5
-
4徐中舒.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110-112. 被引量:52
-
5张天恩.对“秦公钟考释”中有关问题的一些看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93-100. 被引量:5
-
6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317
-
7李零.春秋秦器试探——新出秦公钟、镈铭与过去 著录秦公钟、■铭的对读[J].考古,1979(6):515-521. 被引量:25
-
8王天海.《穆天子传》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4):22-25. 被引量:4
-
9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3(1):175-188. 被引量:35
-
10李家浩.齐国文字中的“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3):30-37.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9
-
1葛志毅.试论分封与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10,31(1):1-9.
-
2吴立群.炎帝传说探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38-46.
-
3郭发喜,杨学娟.论封建制在帝制时代的生存形态[J].宁夏社会科学,2018(2):205-211.
-
4张雁勇.从维持到解构:论周代天子宗庙祭祀的历史逻辑[J].殷都学刊,2021,42(1):48-55.
-
5李方元,申娟.从《逸周书·世俘》篇看周初最早的“礼乐”活动——兼及与周公“制礼作乐”的关系[J].中国音乐,2022(6):49-63.
-
6刘书惠,杨栋.清华简《赤鹄》篇的性质及文化背景[J].民族文学研究,2022,40(6):46-53.
-
7陈民镇.两周时期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探析[J].历史研究,2025(1):28-52. 被引量:2
-
8陈民镇.缵禹之绪——“禹迹”与两周时期的地域认同[J].人文杂志,2025(7):62-73.
-
9杨博.江河万古,星汉长昭——悼念许倬云先生并略述其学思历程与学术遗产[J].中国文化研究,2025(3):83-92.
-
1姚淦铭.孔子说话的智慧[J].科海故事博览,2008,0(7):24-24.
-
2翟相君.二南系东周王室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8(3):112-117. 被引量:11
-
3曹金华.试论东汉的迁都思潮及其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2(3):55-60. 被引量:2
-
4李民.《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J].人文杂志,1984(5):71-75. 被引量:1
-
5翟相君.《周南·樛木》的时代和地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04-106. 被引量:1
-
6李民.说洛邑、成周与王城[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5(1):13-19. 被引量:23
-
7何幼琦.周公东征概述[J].东岳论丛,1983,4(1):81-84. 被引量:4
-
8郭人民.《战国策》东西周考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5(4):43-44. 被引量:1
-
9李民.何尊铭文与洛邑——中国古代文明探索之二[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4(6):8-13. 被引量:2
-
10赵光贤.如何理解“分殷之器物”?[J].人文杂志,1987(3):108-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