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1987年第1期80-86,共7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5
-
1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J].历史研究,1988(3):65-74. 被引量:23
-
2姜进.历史研究的非线性化及其方法论问题——对近年来洋务运动史研究的一个检讨[J].历史研究,1986(1):15-22. 被引量:7
-
3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J].历史研究,1984(3):50-60. 被引量:14
-
4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J].历史研究,1984(4):7-22. 被引量:8
-
5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J].历史研究,1980(6):3-19. 被引量:18
-
6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59(10):23-38. 被引量:15
-
7戴逸.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J].历史研究,1956(6):1-22. 被引量:7
-
8金冲及.对於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J].历史研究,1955(2):37-51. 被引量:8
-
9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J].历史研究,1954(1):5-15. 被引量:51
-
10孙守任.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的商搉[J].历史研究,1954(6):1-15.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周新国,朱季康.一部顺势大通的前沿史书——评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45(5):137-141.
-
2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分期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5):149-156. 被引量:11
-
3黄广友.刘大年与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J].史学理论研究,2012(3):80-88.
-
4黄凯,胡建新,王红燕.民族历史发展阶段五段论研究刍议——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与民族历史发展的五段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78-82.
-
5无,赵剑峰,李广元,况卫华,刘秀焕,王九红,田磊,唐敏.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5,0(7):27-33.
-
6魏志罡.从条约体系的构建分析中国近代史分期[J].党史博采(下),2016(2):49-49. 被引量:2
-
7欧阳恩良,肖玉元.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论争评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66-71. 被引量:4
-
8葛欣,张潭.浅析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J].长江丛刊,2017,0(31):164-164. 被引量:1
-
9胡静.嬗递与赓续:中国近代史主题和主线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0(5):113-120.
-
10李育民.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立[J].近代史研究,2024(3):35-52.
-
1汪淼.论日本资产阶级运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1(6):40-47.
-
2滑际洲.勇于探索公文处理新路子[J].秘书,1995(12):20-21.
-
3许轶冰,郭亚军.“宅经济”的价值变迁及回归——从“宅”的文化意向谈起[J].商业时代,2014(24):144-145. 被引量:1
-
4华山.民族风俗研究的新成果[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2):36-36.
-
5钱陆青.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贫困化[J].江淮论坛,1981(3):105-107.
-
6杨守鉴.建湖县“五个公开”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J].中国社会组织,2016,0(24):64-64.
-
7夏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地位质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40(2):85-92.
-
8严鋕钰.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研究和讨论述要(1979—1988)(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2(2):78-84.
-
9赵强,胡连生.略论城市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6,21(6):30-32. 被引量:2
-
10林存光.汉代尊孔的政治文化意向探析[J].齐鲁学刊,1993(6):8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