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化系统论纲——文化学系列研究之二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奥地利学者贝塔兰菲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之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领域里刮起了一股系统方法的加勒比旋风。一位著名的系统论专家曾预言:“现代系统研究能够提供更能恰当处理社会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特性的基础结构”。有鉴于此。
作者
周洪宇
俞怀宁
程继松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4-11,共8页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化系统
文化要素
系统方法
文化学研究
文化结构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文化子系统
文化功能
相互作用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54
1
刘铁芳.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
.书屋,2006(10):45-49.
被引量:143
2
何显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J]
.哲学研究,1999(7):34-40.
被引量:33
3
刘长林.
宇宙基因·社会基因·文化基因[J]
.哲学动态,1988(11):29-32.
被引量:86
4
郝时远.
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J]
.民族研究,1996(4):32-39.
被引量:14
5
任国英.
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85-91.
被引量:34
6
罗康隆.
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44-51.
被引量:80
7
费孝通,方李莉.
早年生活与文化熏陶——费孝通访谈录[J]
.民族艺术,2002(3):9-15.
被引量:13
8
李霞玲.
论文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2):93-96.
被引量:4
9
管彦波.
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97-102.
被引量:6
10
孙岿.
朝鲜族人生观与消费文化特征[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2):7-1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杨怀中,林齐.
科技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一种结构-功能方法的视角[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533-538.
被引量:1
2
朴婷姬,李瑛.
东北跨境民族的文化变迁与传承保护[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6):137-141.
被引量:1
3
李军明,向轼.
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J]
.广西民族研究,2018(5):95-103.
被引量:64
4
李军,向轼,李军明.
民族村寨文化振兴的三维视角:时间·空间·价值[J]
.广西民族研究,2019(3):120-129.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77
1
唐丽桂.
西南地区乡村衰落具体表现及诱发问题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20,0(10):158-164.
被引量:4
2
李军,向轼,徐宏.
固本扩边理论视角下特色村寨文化发展的空间互动研究[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0(1).
3
周梦,卢小丽,李星明,张祥.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2(9):68-79.
被引量:46
4
鲁可荣.
乡村集体记忆重构与价值传承[J]
.民俗研究,2021(3):62-70.
被引量:33
5
陈晓宇.
后搬迁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与重构研究——以白裤瑶为例[J]
.传媒论坛,2022,5(22):79-81.
6
刘亚丽.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科技文化价值观培育[J]
.当代经济,2018,35(10):138-139.
7
鲁可荣.
脱贫村的文化重塑与乡村振兴[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1):64-69.
被引量:11
8
李军,万兆彬,李军明.
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文化重构的内涵诠释[J]
.三峡论坛,2019(3):74-78.
被引量:1
9
王云飞.
论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3):91-101.
被引量:16
10
冯智明,秦炜棋.
生计、家屋及节庆文化象征:江永勾蓝瑶洗泥节变迁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45-151.
被引量:6
1
张恩德,程朝霞.
物理课程的文化学:缘起、价值与路向[J]
.教育学术月刊,2011(4):38-40.
2
雷丽平.
从人口结构变化看前苏联的现代化[J]
.人口学刊,2002,24(6):37-41.
3
张百春.
俄罗斯高校文化学课设置简况[J]
.教师教育研究,1998,13(4):66-70.
4
周洪宇,程启灏,俞怀宁,熊建华.
关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6(6):47-58.
被引量:14
5
于海波.
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3,32(4):28-32.
6
米奇·阿尔博姆,吴正(编译).
我没有为妈妈挺身而出的事情[J]
.中国少年文摘,2010(5):17-17.
7
张国钧.
伦理文化与民族精神[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4(1X):6-10.
被引量:1
8
郭黎娜.
文化学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1):24-24.
被引量:3
9
吴金枝,宋仁峰.
科学课程的改造[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51-54.
10
琳琅季[J]
.男生女生(金版),2012(9):39-4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