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剧运动”及其理论建设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五四”运动前夕,在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浪潮中,以胡适为首的一批资产阶级在文化方面的激进派,他们以《新青年》刊物为基地,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将戏曲作为封建文化给予彻底否定了。同时提倡引进西方戏剧,以取代“旧剧”。就戏曲这一拥有广泛群众的艺术来讲,这一攻势只不过是秀才纸上谈兵,声势尽管十分唬人,却没能触动戏曲之万一,它的锣鼓依旧在广袤的城乡土地上敲打着。然而他们的言论却在知识界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如何对待旧剧,如何看待西方戏剧,中国戏剧向何处去,在一片低声调议论中莫衷一是。1925年前后,以余上沅、赵太侔为首的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青年戏剧家,怀着宏大的戏剧理想,试图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一个新的戏剧模式,开辟一条新的戏剧发展途径,倡导发起了所谓的“国剧运动”。
作者 傅晓航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0-67,共8页 Theatre Arts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3

  • 1胡星亮.论“国剧运动”的话剧民族化思考[J].文学评论,1998(3):87-96. 被引量:5
  • 2胡星亮.“国剧运动”再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1990(5):82-87. 被引量:3
  • 3胡叠.论“国剧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2):5-15. 被引量:5
  • 4王元化.《京剧与传统文化》,载翁思再主编.《京剧丛淡百年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7页.
  • 5赵太侔.《国剧》.《国剧运动》余上沅编,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7-18页.
  • 6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余上沅戏剧论文集》第201—206页,第205页,第20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 7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见《余上沅研究专集》,第59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 8王琴.“民族”土壤中的“现代”之花--也论“国剧运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9刘作忠.1924年:"国剧运动"策源于美国.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日.
  • 10伺折梧.中国现代话剧教育史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