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探求民俗文化,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系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决定习俗惯制及其衍变的力量。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它是社会民俗的基础。农业工具的创造和发展是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宋代的农业工具进入了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阶段,在一些墓葬中发掘了成组的犁、钁、耧、耙、锄、镰等铁制农具,表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耕耘程序的增多。宋代普遍使用龙骨车和简车引水灌溉,根据宋代的农书、禾谱记载,在较发达的农业地区有土、水、肥、管、收的耕耘习俗惯制。南宋江浙地区,农民深耕细作,土细如面。到大暑季节,决放稻田水,经太阳照晒,秧苗根坚固,尔后引水入田,确保水稻丰收,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宋时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地区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形成了扦子、弹花、纺纱和织布的生产工序,艾可叔《木棉》诗中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的诗句就是形象的见证。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