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82
-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20(2):23-30. 被引量:45
-
2张一兵.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1857-1858年手稿〉导言》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2):81-88. 被引量:14
-
3陈振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成就、问题与启示[J].学术月刊,1999,31(11):41-49. 被引量:47
-
4韩震.论理性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J].青海社会科学,1998(4):45-49. 被引量:3
-
5娄永清.论相对性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7(4):73-85. 被引量:6
-
6王征国.“社会存在”新议——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J].社会科学,1985(9):53-54. 被引量:2
-
7王定一.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起点是物貭生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2(1):96-98. 被引量:3
-
8景天魁.历史唯物论的逻辑起点[J].哲学研究,1980(8):17-22. 被引量:7
-
9黄春生.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起点是经济[J].学术研究,1980(5):61-62. 被引量:1
-
10柯木火.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起点应该是“现实的人”[J].学术研究,1980(5):63-6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7
-
1吴迪,樊晓燕.基于马克思与熊彼特视角的数字经济创新逻辑、价值导向与路径启示[J].《资本论》研究,2022(1):286-314.
-
2周倩.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规范问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2):85-87. 被引量:2
-
3周倩.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39-42. 被引量:3
-
4赵绥生.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6(2):44-49. 被引量:3
-
5赵绥生.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59-67. 被引量:5
-
6寇永前,赵绥生.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4):3-5.
-
7刘洋.关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几点思考——对吴英老师《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的反思[J].时代教育,2015,0(23):273-275.
二级引证文献13
-
1张开冉,李国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工效学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104-107. 被引量:2
-
2赵绥生.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三个因素与五个因素关系探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6(4):35-38. 被引量:3
-
3赵绥生.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三个因素与五个因素关系探讨——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6):20-22.
-
4赵绥生.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2):29-33.
-
5赵绥生,高凤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5):74-79. 被引量:4
-
6邵献平,何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5):34-37. 被引量:6
-
7耿有权.研究生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性问题研究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7-13. 被引量:4
-
8刘洋.关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几点思考——对吴英老师《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的反思[J].时代教育,2015,0(23):273-275.
-
9徐静.整体性视阈下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多维审视[J].江苏高教,2018(7):42-46. 被引量:3
-
10季卫兵,夏欢.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的建构逻辑及其呈现——基于研究生主体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59-64. 被引量:3
-
1丁伟志.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谨以此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历史研究,1983(2):17-31. 被引量:8
-
2张志云.顾颉刚的“求真”与其古史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0,7(1):61-64.
-
3仲伟民,孙竞昊.新时期以来唯物史观理论研究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1995(3):109-118. 被引量:1
-
4赵兴彬.逻辑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J].岱宗学刊,1999(1):65-67.
-
5宁可.体例独到,特点突出[J].北京社会科学,1995(2):100-101.
-
6杨振之.《史记》“详变略渐”的历史研究法[J].文史杂志,1996(4):32-33.
-
7杨振之.《史记》“寓主意于客位”的历史方法[J].文史杂志,1998(3):19-20.
-
8黎澍.贺罗尔纲同志学术活动六十周年[J].近代史研究,1986(6):9-10.
-
9王迅.简析《关于偃师商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使用的逻辑方法[J].中原文物,1986(1):120-122.
-
10罗志田.《古史辨》的学术和思想背景--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J].社会科学战线,2008(2):110-115.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