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1996年第3期25-29,共5页
R&D Management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同被引文献259
-
1魏斌,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1):67-69. 被引量:17
-
2杨小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资源优化配置分析[J].文教资料,2008(24):129-131. 被引量:5
-
3胡冬云.从学术到产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6):982-983. 被引量:5
-
4傅廷斌,李建平.高校与企业结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较好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6):24-28. 被引量:6
-
5喻金田,祁型虹.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特征[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3):24-26. 被引量:2
-
6傅崇伦,韩春林,艾兴政.发达国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3):27-29. 被引量:13
-
7<高校技术转移的机理,过程和政策分析>课题组.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2):12-17. 被引量:7
-
8<高校技术转移的机理,过程和政策分析>课题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动态过程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1):23-28. 被引量:10
-
9庄裕美.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8(2):80-82. 被引量:1
-
10褚超孚,葛周芳.高校科技成果商品化途径之探索──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调查[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7(4):26-2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9
-
1何婷婷,刘志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180-182. 被引量:31
-
2杨京京,刘明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8):124-125. 被引量:19
-
3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23(6):811-815. 被引量:6
-
4周凤华,朱雪忠.资源因素与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87-94. 被引量:40
-
5刘成敏.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策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15(4):54-55. 被引量:1
-
6薛卫,易难,雷家骕.企业与大学研发合作的治理模式选择--一个理论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4):98-103.
-
7刘兼唐,翟羽佳,张晟.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2002~2010[J].价值工程,2011,30(5):5-6. 被引量:6
-
8赵志耘,杜红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监测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1(11):8-14. 被引量:37
-
9胡冬雪,陈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154-174. 被引量:46
-
10王元地,柳美君,马倩雯,李伟平.高校技术许可的空间分布及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基于我国2008-2012年省际高校技术许可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68-75.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273
-
1苏科,马丹,李智博.“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效应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2,18(6):749-757.
-
2周娟.试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及其完善[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10(2):80-82.
-
3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J].科学学研究,2006,24(S1):142-147. 被引量:2
-
4李枫,王冬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0(13):183-184. 被引量:11
-
5杨京京,刘明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8):124-125. 被引量:19
-
6张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类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5,23(6):811-815. 被引量:6
-
7陈南,吴小强,王津.广东省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5):117-120. 被引量:4
-
8徐鹏杰.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0-62. 被引量:6
-
9牛振喜,安会刚,郭鹏.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4):40-44. 被引量:20
-
10程勉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失效与机制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29-131. 被引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