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动词重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依据朱德熙先生对重叠式的论述,从语音特征、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动词重叠研究的现状作了回顾,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以语言事实为依据揭示了动词重叠式在这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与原式动词的关系。
作者
张先亮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6期71-74,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
语法意义
语法功能
结构类型
语音特征
ABAB式
朱德熙
重叠式动词
研究中
动量短语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82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1
张先亮.
试论重叠式动词的语法功能[J]
.语言研究,1994,14(1):21-29.
被引量:5
2
毛修敬.
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 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
.语文研究,1985(2):34-41.
被引量:41
3
张静.
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5-24.
被引量:50
二级参考文献
5
1
张静.
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5-24.
被引量:50
2
商务印书馆今年计划出版的哲学译著[J]
.哲学研究,1959(2):47-47.
被引量:285
3
赵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
.语言研究,1993(2):92-97.
被引量:26
4
毛修敬.
动词重叠的语法性质 语法意义和造句功能[J]
.语文研究,1985(2):34-41.
被引量:41
5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语文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82
1
谢诗淇.
《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修订本)商榷[J]
.汉字文化,2022(19):84-86.
2
潘国英.
《西游记》中的动词重叠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147-150.
被引量:2
3
陈青松,陈安平.
50年来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S2):169-171.
4
戴雪梅.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表达功能[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3):15-22.
被引量:5
5
张先亮.
试论重叠式动词的语法功能[J]
.语言研究,1994,14(1):21-29.
被引量:5
6
易洪川.
动词Dd格式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5):94-100.
被引量:1
7
王继同.
论动词“V着V着”重叠式[J]
.汉语学习,1990(2):12-17.
被引量:11
8
白丁.
浅谈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范围[J]
.语言与翻译,2001(1):23-26.
9
于江.
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
.汉语学习,2001(1):35-39.
被引量:32
10
吴吟.
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
.汉语学习,2000(3):28-33.
被引量:15
同被引文献
32
1
李宇明.
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
.中国语文,1998(2):83-92.
被引量:133
2
朱景松.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1998(5):378-386.
被引量:146
3
张敏.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
.当代语言学,1997(2):37-45.
被引量:175
4
张静.
论汉语动词的重迭形式[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3):15-24.
被引量:50
5
柴世森.
试论汉语双音动词AABB重叠形式[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1):115-123.
被引量:17
6
陈光.
现代汉语双音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别重叠式──兼论基本重叠式的类化作用与功能渗透[J]
.汉语学习,1997(3):54-58.
被引量:16
7
赵新.
动词重叠在使用中的制约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60-70.
被引量:24
8
李运龙.
语义、结构、语境影响和制约着动词的重叠[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0(2):46-51.
被引量:9
9
萧国政,李汛.
试论v——v和vv的差异[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7(6):117-123.
被引量:20
10
李宇明.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
.世界汉语教学,1996,10(1):11-20.
被引量:194
引证文献
7
1
张晓涛.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8-90.
被引量:1
2
张晓涛.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102-104.
被引量:2
3
王宝利.
明清小说动词重叠V_1V_1V_2V_2式性质初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0-24.
被引量:1
4
秦存钢,于亚楠.
《醒世姻缘传》中的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J]
.泰山学院学报,2008,30(5):73-77.
被引量:2
5
钟守满,齐永丽.
英汉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现象语义结构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63-65.
被引量:1
6
王宝利,唐韵.
《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差异[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0-54.
被引量:4
7
陈宗利,吴丽环.
汉语动词重叠现象生成语法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31(1):15-2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赵辉.
朱自清散文中动词重叠的修辞和语用功能研究[J]
.陇东学院学报,2008,19(3):43-46.
被引量:1
2
张玉萍.
《醒世姻缘传》词法问题研究综述[J]
.殷都学刊,2009,30(4):115-120.
3
王永娜.
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韵律机制和语体动因[J]
.汉语学习,2010(4):65-75.
被引量:17
4
李爽,于凌.
明代动词重叠“AA”式和“A-A”式的语法意义[J]
.学理论,2011(11):319-320.
5
张晓静.
河北武邑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2):67-68.
6
张赪.
动词重叠式的现实性句法特征演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3):135-144.
被引量:3
7
王友良.
莎士比亚戏剧语境下的矛盾修饰法强语势表达[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1):158-160.
8
胡孝斌.
单音节动词重叠研究综述[J]
.对外汉语研究,2007(1):86-96.
9
周永研.
《醒世姻缘传》双音节动词重叠研究[J]
.文教资料,2018(1):46-47.
10
阎先宝,曹少森,张志新,褚汉.
汉语双语教学中动词重叠语法形式的二级阐释[J]
.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134-136.
1
宋彦云.
祈使句中的动词重叠[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1):148-150.
被引量:1
2
张玉萍,江燕.
汉维语动词重叠式对比[J]
.语言与翻译,2009(1):26-29.
被引量:1
3
问题征答[J]
.汉语学习,1989(6):44-44.
4
吴晓波.
印尼语和汉语叹词的对比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8):97-97.
5
江燕,张玉萍.
维吾尔语名词重叠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3):137-141.
被引量:2
6
姚晓波.
动量短语的语法功能[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11-13.
被引量:1
7
吕滇雯.
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J]
.汉语学习,2000(5):60-64.
被引量:9
8
徐凤敏.
说说“说一说”[J]
.克山师专学报,2003,22(2):50-51.
被引量:1
9
孙夏歌.
浅谈AA式和ABAB式动词重叠[J]
.山西青年,2016,0(13):102-102.
10
张先亮.
试论重叠式动词的语法功能[J]
.语言研究,1994,14(1):21-29.
被引量:5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