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7年第5期1-6,共6页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同被引文献193
-
1沈洽.民族音乐志的架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73-80. 被引量:16
-
2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8-12. 被引量:108
-
3刘君涛.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J].外语研究,2000,17(1):25-28. 被引量:18
-
4哈里.霍治,傅爱兰,李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世界民族,1991(3):39-45. 被引量:2
-
5孙汉军.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所表示的概念[J].外语研究,1999(4):58-61. 被引量:5
-
6刘佐艳.试论民族文化语义与两级符号系统[J].外语研究,1999(1):26-29. 被引量:2
-
7曾萍.文化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实例分析[J].外语教学,1999,20(2):62-65. 被引量:36
-
8何孟良.汉俄思维方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J].外语教学,1998,19(2):57-61. 被引量:2
-
9王冬竹,郑钧.语境句及其类型[J].外语研究,1998(1):31-33. 被引量:2
-
10丁昕.左右尊卑观念及其在俄语中的反映[J].外语研究,1998(1):41-4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4
-
1张永泉.“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28-33. 被引量:2
-
2孙凯,付长友.对俄汉对应词的文化语义学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S1):30-34.
-
3汤庭华.思维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比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93-96. 被引量:4
-
4薄艳华.俄罗斯跨文化交际研究述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12-116. 被引量:4
-
5王铭玉,赵亮.新时期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现状分析与趋向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5. 被引量:2
-
6刘凯东.谈应用型旅游俄语教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35):124-125. 被引量:3
-
7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1):35-39. 被引量:5
-
8梁巧丽.论词汇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差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6):63-68. 被引量:2
-
9郭乃照.教师文化信念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4(4):106-110. 被引量:8
-
10黄田,宋文健.言语得体与跨文化交际[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16(3):83-84.
二级引证文献47
-
1王钢,姚佳明.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思考:基于2008-2022年2883篇俄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J].语言教育,2023,11(4):52-62.
-
2薄艳华,谢琳.试论语言国情学与语言文化学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4(S1):118-120. 被引量:2
-
3周晓菲.语言文化教学法的历史演变以及整合教学单元[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404-405.
-
4董雷萍.高职院校旅游俄语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创业家,2013(8).
-
5赵红娟.俄语身势语及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1):29-32. 被引量:7
-
6欧阳健.日语伴随意义的文化解读——如何准确理解日语的含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218-220. 被引量:1
-
7金英.俄汉身势语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69-72. 被引量:1
-
8冯晓莉.漫话俄语语言国情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30-230.
-
9赵爱国.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7,26(3):28-32. 被引量:16
-
10宋焱.从中西文化背景角度探析汉英词汇的异同[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8(6):101-102.
-
1刘清荣.跨文化交际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86-89.
-
2苏新春.汉字的文化属性值得研究[J].学术研究,1997(11):68-69.
-
3曹春梅.浅析维吾尔谚语的文化属性[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8,6(2):62-67. 被引量:1
-
4徐海静.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11(84):30-31.
-
5崔秀香,李再侠,马辉.语言的文化属性与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大家,2010(24):239-239.
-
6曲政,俞东明.世纪之交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与前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85-88. 被引量:7
-
7祝丹.浅谈英汉色彩词汇的文化属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185-186.
-
8曹洁,程水龙.谈《红楼梦》语言世界的“偏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3):68-70. 被引量:2
-
9任颖.谈手机短信语言世界的偏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2):48-52. 被引量:2
-
10胡文仲.既要敏感,更要勤奋[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1-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