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六家”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坏了,新的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在激烈的斗争中,都表示了它们的要求和愿望。这种情况,反映在思想界里,就成为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派别特别众多,内容特别丰富。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里面所有的哲学思想体系,除外来佛教思想外,都在这个时代有了萌芽。
作者
冯友兰
出处
《哲学研究》
1959年第Z2期71-77,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社会秩序
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春秋战国
思想体系
中国历史
中国封建社会
社会思想
统治阶级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24
1
冯友兰.
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5(4):19-42.
被引量:9
2
赵吉惠.
《史记·论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读与研究[J]
.人文杂志,1997(6):82-86.
被引量:5
3
苏德愷.
司马谈所创造的“六家”概念[J]
.中国文化,1992(2):134-135.
被引量:4
4
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479.
5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262.
6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1990.679.
8
刘向.说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
詹剑峰.杨朱非道家论[A].中国哲学第七辑[C].北京:三联书店,1984.
引证文献
4
1
谢阳举.
“道家”·前道家思想·老子思想源头[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33-39.
被引量:1
2
宁腾飞.
胡适“先秦无六家”论及其意义[J]
.安徽史学,2019(1):150-157.
被引量:4
3
周炽成.
先秦有法家吗?——兼论“法家”的概念及儒法关系[J]
.哲学研究,2017(4):48-55.
被引量:7
4
黄金灿.
司马谈“六家”说的方法论意义管窥[J]
.铜仁学院学报,2021,23(6):1-1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张晓峰.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审视[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1):30-39.
被引量:3
2
杨娟.
汉初道家思想成功实施的必然因素探究[J]
.兰台世界(下旬),2014(1):126-127.
3
任健峰.
何谓法家?——先秦法家的政治观探析[J]
.理论导刊,2018(12):89-94.
被引量:4
4
宁腾飞.
诸子学研究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22(1):143-152.
5
李友广.
消解与建构:《韩非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J]
.哲学动态,2023(3):32-38.
被引量:1
6
宁腾飞.
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J]
.安徽史学,2023(5):160-168.
被引量:1
7
孙康.
西学视野下先秦儒法间所谓“德治”之辨[J]
.孔子研究,2023(5):21-33.
被引量:4
8
石洪波.
书写的错位:略论司马迁笔下的“法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50-57.
9
王林敏.
商鞅的法治论及其当代价值[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3,35(6):40-48.
被引量:2
10
翟继军.
论梁启超的先秦学术观[J]
.学术交流,2025(4):47-59.
1
张厚知.
维护与崩坏的抗争——春秋礼学思想产生的动因[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4):14-19.
2
景云.
先秦“黄老”是改造了的老庄哲学,而非黄老之学[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62-65.
3
蒋彦鑫.
万磊:做一个快乐的小老板[J]
.中国新时代,2005(5):98-99.
4
应慈军.
从《论语》看孔子之处世之道[J]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2014(4):9-11.
5
李锐.
“六家”、“九流十家”与“百家”[J]
.中国哲学史,2005(3):6-13.
被引量:23
6
胡其伟.
从《论语》对鲁国违礼现象的批评看孔子“礼”的观念[J]
.枣庄学院学报,2016,33(4):12-16.
7
艾光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2):7-10.
8
吴丙年.
知识人印象——读李怀宇《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J]
.出版广角,2012(5):87-87.
9
陆建华.
略论春秋时期礼学的兴起[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13-15.
10
史继忠.
印度的“宗教哲学”与“因明学”[J]
.贵州文史丛刊,2003(1):39-43.
被引量:1
哲学研究
1959年 第Z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