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郭沫若同志给翦伯赞同志的信和诗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伯赞先生: 日前莅城讲学,穷搜博览,析缕规宏,听者无不佩赞,诚为我辈壮气不小也。弟自归国以来,学殖荒废,在东所搜集之资料,手中一无所有,颇为焦躁。承询四川所出土之大环石,其出土地为广汉县,发现之者为成都华西大学教授。其石均经琢磨。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5-16,25+3-4,共15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化工作
郭沫若
大学教授
中苏文化
重庆
进步文化
育才学校
周总理
文化界
毛主席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7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77
1
田居俭.
论良史工文[J]
.史学理论研究,2008(2):16-29.
被引量:8
2
徐国利,陈永霞.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J]
.史学理论研究,2008(4):82-91.
被引量:5
3
张光手.
回忆乃超同志[J]
.百年潮,2002(1):61-63.
被引量:1
4
王子今.
毛泽东论析秦始皇[J]
.百年潮,2003(10):38-43.
被引量:4
5
唐长孺.
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J]
.历史研究,1961(6):90-95.
被引量:21
6
北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三班研究小组.
关於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评陈寅恪先生的“种族—文化论”观点[J]
.历史研究,1958(12):37-52.
被引量:6
7
韩国磐.
唐代的均田制與租庸調——对鄧廣铭同志“唐代租庸調法的研究”一文的商榷[J]
.历史研究,1955(5):79-90.
被引量:4
8
陈寅恪.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J]
.历史研究,1954(1):33-51.
被引量:38
9
刘尧汉.
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J]
.历史研究,1954(2):31-51.
被引量:10
10
邓广铭.
唐代租庸调法研究[J]
.历史研究,1954(4):65-86.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3
1
田居俭.
论良史工文[J]
.史学理论研究,2008(2):16-29.
被引量:8
2
戚学民.
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J]
.历史研究,2007(3):129-148.
被引量:15
3
李洁.
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成就及历史教育思想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70-75.
4
罗勇.
现代国家背景下的细奴罗传说及其社会意义[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3):36-41.
5
张传玺.
“此行胜读十年书”——忆翦伯赞同志1962年江南之行[J]
.江海学刊,1982(2):99-102.
6
谢辉元.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J]
.史学月刊,2015(8):5-14.
被引量:8
7
王静.
郭沫若评价秦始皇之管见——由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几封书信说起[J]
.郭沫若学刊,2019,0(2):64-68.
被引量:1
8
徐国利.
翦伯赞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1):67-74.
被引量:4
9
李斌.
论郭沫若《武则天》中的“历史真实”[J]
.文学评论,2020(6):35-44.
被引量:2
10
曲金良.
“环中国海文化共同体”历史上的跨海人文旅行——明朝高丽文人郑梦周的渡海入京与其人其诗的古今影响[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1):7-1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0
1
沈洁.
“尽书生报国之志”——天地玄黄中的学术坚守[J]
.探索与争鸣,2021(6):78-94.
2
宋洪兵.
郭沫若的法家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家法家观的内部分歧[J]
.史学月刊,2021(2):111-124.
被引量:2
3
李仲明.
近十年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人物研究述评[J]
.史学月刊,2008(9):106-121.
被引量:2
4
金得存.
编辑视角下的学术论文特性[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151-154.
5
张越.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一个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的个案研究[J]
.学术研究,2010(2):115-121.
被引量:7
6
桑兵.
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J]
.史学月刊,2010(12):57-71.
被引量:11
7
李洁.
翦伯赞的历史教育成就及历史教育思想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1,31(5):70-75.
8
黄静.
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两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析论[J]
.学术研究,2013(2):125-132.
被引量:3
9
张光华.
论萧一山史学著作的文风[J]
.史学史研究,2013(2):30-35.
被引量:1
10
蒙雨.
胡风与舒芜的“反郭文”考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8):179-189.
被引量:2
1
萧红致华岗的六封信[J]
.文史哲,1983(4):65-67.
2
戴爱莲.
他是一个天才[J]
.重庆陶研文史,2005(1):28-28.
3
朱羽.
奖你三颗糖[J]
.视野,2007(9):29-29.
4
袁振声.
鲁迅与外国语[J]
.天津师院学报,1978(3):57-59.
5
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5(3):26-35.
6
李文奎.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6(1):38-43.
7
吕长春.
“生活教育”概述[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3):127-133.
8
应必诚.
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吸取外来进步文化[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5(6):13-18.
被引量:2
9
张传玺.
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J]
.江汉论坛,1989(7):76-81.
10
龚思雪,陈贻鑫.
我爱育才 我爱中华——育才学校校歌[J]
.重庆陶研文史,2004(2):66-6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