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略论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被引量:
2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苏北一带。这种古老的原始文化经碳-14的测定,年代最早的是公元前4494年±20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2340年±145年,历时两千余年,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近年来这种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在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作者
武津彦
出处
《考古》
1981年第3期261-265,共5页
Archaeology
关键词
大坟口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南省
陶器
两种文化
汉口
原始文化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26
引证文献
29
二级引证文献
191
同被引文献
526
1
袁广阔.
考古学视野下的黄河改道与文明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2021(2):123-143.
被引量:23
2
袁广阔,秦存誉.
雪山一期文化的再认识[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23-34.
被引量:2
3
赵春青,顾万发,王文华,武家璧,李卫东.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J]
.华夏考古,2000(4):3-10.
被引量:48
4
孙广清.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J]
.中原文物,2000(2):22-28.
被引量:30
5
蔡全法,马俊才,郭木森.
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J]
.中原文物,2000(5):4-9.
被引量:43
6
朱玲玲.
舜为“东夷人”考[J]
.南方文物,2011(1):140-141.
被引量:3
7
孙秀丽.
考古的“黄埔四期”——记195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J]
.中国文化遗产,2005(3):74-84.
被引量:6
8
赵炳清.
“巴人起源”问题的检讨[J]
.江汉考古,2012(4):75-81.
被引量:4
9
杨铭.
巴人源出东夷考[J]
.历史研究,1999(6):36-50.
被引量:15
10
徐夷迁徙考[J]
.历史研究,1996(4):5-14.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
29
1
吴卫红,辛宇.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问题与趋势(一)[J]
.南方文物,2023(1):28-41.
2
王清刚.
太行与泰沂之间古黄河下游平原史前文化交流刍论[J]
.东方考古,2023(1):69-79.
3
张得水.
中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J]
.华夏考古,2002(4):48-53.
被引量:4
4
张锴生.
略论中原古代文明的中心地位[J]
.中原文物,2001(6):32-38.
被引量:4
5
张玉石.
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J]
.华夏考古,2001(1):29-36.
被引量:18
6
肖燕,春夏.
皖北、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与性质[J]
.华夏考古,2001(3):36-51.
被引量:6
7
叶修成,梁葆莉.
黄帝神话传说与东夷文化[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71-76.
被引量:3
8
苗利娟,陈钦龙.
三苗来源考[J]
.江汉考古,2009(4):56-63.
被引量:2
9
许永杰.
距今五千年前后文化迁徙现象初探[J]
.考古学报,2010(2):133-170.
被引量:34
10
钱耀鹏.
尧舜禅让的时代契机与历史真实──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J]
.社会科学战线,2000(5):127-137.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
191
1
罗英豪.
试论商代青铜器十字形镂孔的源流及内涵[J]
.形象史学,2023(2):107-143.
被引量:2
2
李旻.
有此冀方:三代空间传统中的晋南与冀州[J]
.三代考古,2023(1):127-147.
3
柴春椿,段友文.
舜族三迁:舜帝传说中的部族融合及其文化意蕴[J]
.西北民族研究,2021(2):168-180.
被引量:1
4
何嘉宁.
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类学学报,2021(2):165-180.
被引量:4
5
秦存誉.
秦王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洛阳考古,2021(3):41-49.
被引量:1
6
吴卫红,辛宇.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历史、问题与趋势(一)[J]
.南方文物,2023(1):28-41.
7
陈洪波,管葳.
龙山化:从中国到中南半岛[J]
.南方文物,2023(1):13-17.
被引量:1
8
赵春光.
从泰国班考遗址看华南与大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J]
.江汉考古,2021(1):97-106.
被引量:2
9
董豫(文/校),陈松涛,Stanley H.Ambrose,文德安,凌雪,高明奎,李振光,栾丰实,靳桂云,陈松涛(译),董豫(校).
社会与环境因素影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食物选择[J]
.东方考古,2023(1):143-165.
10
常兴照.
舜窜三苗与禹征三苗再认识——兼谈良渚文化族属[J]
.东方考古,2022(1):19-38.
1
赵新平,张志清.
河南罗山县擂台子遗址发掘简报[J]
.华夏考古,2003(2):11-27.
被引量:11
2
贾文超.
流失的青铜牛首乳丁纹簋[J]
.收藏,2007(7):117-117.
3
安志敏.
碳—14断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
.文物,1994(3):83-87.
被引量:2
4
方酉生.
试论湖北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关系[J]
.江汉考古,1989(4):32-36.
被引量:1
5
杨肇清,吴梅,杜灵芝.
孟津妯娌遗址墓葬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1-5.
被引量:1
6
李蕤,宋维山.
碳-14与考古[J]
.化学教学,2003(1):63-63.
7
万娇.
剑川鳌凤山竖穴土坑墓的分期与年代[J]
.四川文物,2013(1):45-49.
被引量:2
8
方辉.
二里头文化与岳石文化[J]
.中原文物,1987(1):58-66.
被引量:12
9
廖永民.
关于大河村四期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命名问题[J]
.中原文物,1986(1):35-40.
被引量:5
10
张天恩.
浅论西王村类型几个问题[J]
.考古与文物,1994(2):70-81.
被引量:6
考古
198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