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43-46,3,共5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共引文献8
-
1段玉明.亡国之痛的记忆——“精卫填海”神话母题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5(1):23-30. 被引量:9
-
2江林昌.从学术史角度考察《史记》“五帝”“三代”本纪史料价值的得与失[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1):85-94.
-
3张树国.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J].中国文化研究,2008(2):180-188. 被引量:5
-
4江林昌,李秀亮.试论商族首领继承制发展的三个阶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2):105-112. 被引量:2
-
5贾雯鹤.先商史的神话学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0(3):58-66. 被引量:2
-
6陈民镇.上甲微史迹传说钩沉——兼说清华简《保训》“微假中于河”[J].史学月刊,2013(4):25-38. 被引量:4
-
7周志颖.近百年《天问》研究综述与展望[J].天中学刊,2019,34(2):110-121. 被引量:1
-
8陈民镇.重审神话分化说与帝系整合说[J].中国社会科学,2025(7):185-203.
同被引文献26
-
1高光晶.“骏发尔私”新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4):106-108. 被引量:2
-
2史建群.《周礼》乡遂组织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9(2):51-57. 被引量:6
-
3李学勤.宜侯■簋与吴国[J].文物,1985(7):13-16. 被引量:55
-
4赵光贤.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土地交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6):16-23. 被引量:23
-
5胡毓寰.从“师经"噫嘻篇的一些词义说到西周社会性质[J].学术月刊,1957,1(10):69-79. 被引量:3
-
6沈长云.《俎侯夭簋》铭文与相关历史问题的重新考察[J].人文杂志,1993(4):94-97. 被引量:5
-
7李修松.立社与分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6(2):63-66. 被引量:6
-
8雷汉卿.《说文》“示部”字所反映的古代宗教文化释证[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7-73. 被引量:14
-
9梅林.469窟与莫高窟石室经藏的方位特征[J].敦煌研究,1994(4):186-197. 被引量:16
-
10雷汉卿.“禮”字原始探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2(1):35-3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8
-
1谢清果,王婕.华夏礼乐传播的开端——《周易》的礼乐精神新探[J].宏德学刊,2022(1):71-82. 被引量:1
-
2李亮.唐代里制的特点——以里、村关系为中心[J].唐史论丛,2021(2):51-69. 被引量:1
-
3谢肃.三代聚落述略[J].三代考古,2018,0(1):3-23.
-
4窦磊.从汉字“刑”与“礼”探源我国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22(12):155-157.
-
5张信通.西周时期的“里君”、“里居”、“里人”辨析[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11-15.
-
6林森.从张家坡墓地看西周社会基层地域组织[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7):63-74. 被引量:15
-
7陆国丽.《说文》“示”部字的宗教解释[J].黑龙江史志,2014(18):34-36. 被引量:1
-
8刘峻杉.老子的礼德观及其教育价值[J].基础教育,2016,13(4):13-22. 被引量:4
-
9张信通.夏商基层社会的邑和丘[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1-8. 被引量:1
-
10张信通.中国居民行政单位“里”产生时期再辨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8):83-87.
-
1吴启安.“履”、“屐”、“屦”、“屣”辨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0(1):106-106.
-
2洪飏,李薇薇.金文中的“履”字及其演变发展[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1):32-32. 被引量:2
-
3王兆平.“履”及其形似义近古字之辨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1):38-39.
-
4彭文婷.神话不再,隐喻依然——论隐喻在神话及现代语言中的普遍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393-394. 被引量:1
-
5包向飞.德语中星期(Wochentage)名称的词源初探[J].德语学习,2009(4):41-44.
-
6欧阳晓川,王诚.论太阳神崇拜及语言[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102-104. 被引量:1
-
7刘传宾.“■”字释读的整理与研究[J].语言研究集刊,2015(2):312-330. 被引量:1
-
8杨福泉.“庸”字考释[J].古汉语研究,1994(4):68-69.
-
9赵平安.再论所谓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2):52-53. 被引量:6
-
10程绍虹.由汉字的异同引发的文化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1999(11):4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