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史辨派”的兴起及其评价问题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此“世纪之交”的不平常的时刻,在对百年以来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回顾和总结之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回顾”确实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很有意义的题目。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的主要代表,即是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对于这一在本世纪曾经产生巨大影响的学...
作者
陈其泰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1期12-19,1,共9页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关键词
古史辨派
顾颉刚
《古史辨》
学术交融
传统学术
《诗经》
上古史
科学方法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
辨伪学
分类号
K092.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26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126
1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四)[J]
.考古学报,1956(2):85-94.
被引量:20
2
刘俐娜.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J]
.近代史研究,1988(4):158-173.
被引量:2
3
王树民.
《古史辨》评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2):43-53.
被引量:6
4
赵光贤.
顾颉刚与《古史辨》[J]
.史学史研究,1992(1):6-14.
被引量:5
5
侯云灏.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J]
.史学月刊,2004(7):70-80.
被引量:15
6
杜正胜.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
.中国文化,1995(2):224-237.
被引量:40
7
王勝华.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J]
.中国文化,1994(1):71-77.
被引量:12
8
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J]
.中国文化,1992(2):1-7.
被引量:42
9
崔平.
从诗性走向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改造任务[J]
.河北学刊,2004,24(4):33-38.
被引量:4
10
卢毅.
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J]
.史学理论研究,2004(4):100-10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0
1
彭国良.
一个流行了八十余年的伪命题——对张荫麟“默证”说的重新审视[J]
.文史哲,2007(1):51-60.
被引量:13
2
周书灿.
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6):51-57.
被引量:5
3
李小辉,许国蕊.
古史辨伪运动的理论[J]
.大众文艺(艺术版),2008(6):74-74.
4
杨增和.
近现代虞舜学术资源的整合性价值建构——评《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J]
.运城学院学报,2013,31(4):48-51.
5
杨世文,郑晔.
从迷茫到回归:近百年儒家经典研究平议[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4):14-20.
6
梁旭雯.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考述[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9):138-140.
7
成祖明.
走出疑古与释古时代的庶人经学[J]
.江海学刊,2016(3):154-165.
被引量:2
8
柴克东.
“神话即古史”——以“刑天”“夏耕”为中心的夏史求证[J]
.贵州社会科学,2020(6):88-94.
被引量:2
9
王红霞.
“古史辨运动”的重心转向及其原因探析[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23,28(1):131-143.
10
罗刚.
顾颉刚治史思想中的实证主义意识探究——以《古史辨<自序>》为视角[J]
.中外企业家,2014(9X):259-261.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杨宇鲲.
论祝融故事的历史渊源与神话流变[J]
.形象史学,2023(3):113-139.
2
李锐.
经史之学还是西来之学:“层累说”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J]
.学术月刊,2009,41(8):146-154.
被引量:6
3
何晓明.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J]
.天津社会科学,2010(2):119-128.
被引量:3
4
周书灿.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学术史视野下的考察[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6):27-36.
被引量:2
5
周书灿.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3-29.
被引量:3
6
周书灿.
东周文献对炎黄以前古史体系的构拟——兼论科学的中国古史体系重建的方法和理论[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15-30.
被引量:4
7
朱潇潇.
张荫麟的史料观今析[J]
.史学史研究,2012(1):51-57.
8
周书灿.
“默证法”与古史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2014(2):47-56.
被引量:3
9
李长银.
“层累说”起源新论[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5):114-121.
被引量:11
10
毛丹,江晓原.
希腊化晚期至罗马帝国初年西方航海术东渐考[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2):44-51.
被引量:1
1
张越.
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教学建制与课程设置[J]
.历史教学,2001,0(12):18-21.
2
文伟.
明代辨伪学初探[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78-81.
3
王东杰.
“故事”与“古史”:贯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J]
.近代史研究,2009(2):81-99.
被引量:5
4
张文明.
试论郑樵对历史文献的考辨[J]
.船山学刊,2005(3):66-68.
5
王树民.
《古史辨》评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0(2):43-53.
被引量:6
6
张越.
五四时期: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J]
.东岳论丛,1999,20(2):10-16.
7
张亚丁,常文涛.
宋代辨伪学初探[J]
.黑龙江史志,2014(23):76-77.
8
何周,张子侠.
吕思勉的文献辨伪实践[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5):99-104.
9
胡可先.
汉代辨伪略说[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4(3):66-71.
被引量:2
10
王青芝.
近百年来王先谦研究述评[J]
.兰州学刊,2007(4):142-145.
中国文化研究
199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